在充满活力的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上,著名法国导演吕克·贝松以其深厚的电影造诣,吸引了无数电影爱好者的目光。在12月10日举行的大师班中,贝松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不仅令现场气氛热烈,还为在场的年轻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示。他围绕电影创作的多重身份、与演员的合作技巧以及对当前电影产业的思考,积极探讨了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拾创作权力,并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
在讨论电影制作的“三重奏”时,贝松准确地分析了自己作为编剧、导演和制片人的角色。他表示,自己初涉电影行业便是从编剧这一角色开始。15岁时,他就开始频繁地写作,虽然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和丢弃,但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作的决心。“我在写《第五元素》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修改,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创作的艰辛。”他透露,最终留下的200页剧本是他努力的结晶,而在导演工作中,他必须将自己的想法和众多创作者的意见进行整合,确保整个团队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他强调,作为制片人,控制预算和资源调配同样重要,他自豪地称自己在百余部电影中,仅有一次超预算的经历。
谈到与大型演员的合作,贝松特别提到建立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他认为,演员的个性和状态各不相同,有的演员在短时间内能够进入角色,而有的则可能需要更长的适应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角色,他会提前与演员沟通剧情,特别是在拍摄《超体》时,他提前与主角分拆了30页的故事,以便进行深入讨论和及时修改。他的这种灵活应变的风格使得影片的最终效果得以最大化。
在对当今电影产业的现状进行思考时,贝松表达了对创作权力丧失的忧虑。他指出,过去十五年,资本的影响过于明显,导致许多电影在模式上趋于相似。他强调:“我们不需要革命,而是要拿回创作的权力。”他认为,只有在创作者与观众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互动,并通过不断尝试创作新颖且富有冲击力的剧本,才能让电影行业恢复活力。
谈及贝松的态度相对开放。他指出,虽然AI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参与创作,但它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像《狗神》或《碧海蓝天》这样的作品,它只能基于既有素材进行模仿。”他进一步强调,创作者不应对人工智能抱有敌意,而应将其视为一种辅助工具,以更好地服务于电影创作。
关于续集的讨论,贝松对《这个杀手不太冷》的续集可能性否认道:“这个杀手已经死了,我们无法再拍续集。”对于该电影的创作灵感,他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幕后故事。一次在夏季的巴黎街头,他注意到一个穿着冬衣的“大个头”,而后目睹了神秘的枪响,这一场景为他创造了经典电影中的一些情节。因此,他感慨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不可低估,许多灵感源于我们身边的点滴。”
在本次大师班中,吕克·贝松不仅分享了他在电影创作方面的宝贵经验,还引导年轻创作者们积极思考如何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和创新性。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创作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贝松的见解为他们提供了方向和动力。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只有坚持创造力,才能迎来电影创作的春天。
相关推荐:
第六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大师班:苏菲·玛索、曹郁、吕克·贝松携手分享艺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