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腾讯没有梦想、阿里没有盟友后,坐着BAT头把交椅的百度,也在网友的讨伐声中刷了一波存在感。
百度被质疑丢掉了做搜索的初心,“百度没有搜索引擎”,可是在BAT圈出的一个个信息孤岛之中,我们还有“互联”网吗?
这几天,一篇题为《搜索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枪口直指百度的立命之本——搜索引擎。
文章作者、原《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质疑百度将搜索结果大量指向自家内容平台百家号,比例之高,已俨然变成了“百家号站内搜索引擎”,而其内容良莠不齐,让人怀疑百度“已经不打算好好做一个搜索引擎了,它只想做一个营销号平台,然后变现”。
眼看舆论发酵,这一次,百度选择了公开回应质疑,说自己是被冤枉了,毕竟“百度搜索结果中,百家号内容全站占比小于10%”。
但只要用过搜索引擎,就知道这个回应是在避重就轻、不具备任何说服力。
墙外的互联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The best place to hide a dead body is page 2 of Google search results. 藏尸体最保险的地方,就是在谷歌搜索的第二页。
同理,10%的比例或许合理,但占满了首页和次页的10%,和100%还有毛线区别?
百度诚然是有错的,但仔细想想,也确实有自己迫不得已的难处。
就在文章刷屏的第二天,2019年百度百家号内容创作者盛典上,百度副总裁、信息流业务负责人沈抖公开回应了质疑。沈抖说百度“问心无愧”,因为他们一直在推动互联网向“互联互通、平等的局面”发展。
百度明里暗里在怼谁,大家伙都听得出来。
在那篇刷屏的檄文里,作者原话是这么说的:“一年前的百度不是这样,五年前、十年前的百度更不是这样”。
十年之间,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BAT这个概念的诞生已不可考,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BAT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代表,确实常被捆绑在一起比较。
毫无疑问的是,百度在这场竞争中掉队了,而且被甩了不止一个身位。
往前看,已经无法望阿里、腾讯项背;往后看,美团、滴滴紧追不舍;扭个头,身旁的跳动字节(ByteDance,头条、抖音母公司)已大有取代自己的趋势。
更让百度焦虑的是,阿里、腾讯、头条都已并在身边筑起高高的围墙。淘宝的产品、腾讯的公众号、头条抖音都形成了严密的内部生态,几个最大的内容平台,像商量好似的,集体屏蔽了百度搜索引擎的抓取。
百度很尴尬,因为搜索引擎的本质,就是穿透网站、平台、形式之间的“墙”,而转眼之间,百度发现,自己摆在别人家门口的梯子都被主人撤了。
在方可成口中的“十年前”,那时我们“百度一下”,搜出来的内容可能来自传统媒体、门户网站、博客、百度贴吧,甚至百度百科、百科知道…
这里也不乏大量百度自家产品,我们没那么反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们都有着相对优质可靠的内容。
而现在呢,传统媒体式微,门户向内容聚合平台转型,百度贴吧、百度知道等曾经好用的产品,经过几番转型折腾,优质用户早已流失殆尽,而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也给了博客致命一击。
当然,优质的内容平台也还是有的,比如大家呼声最高的知乎、豆瓣。
但更重要的是,十年间,互联网的“打法”变了,从内容思维到流量导向,大家三句话不离“入口”、“大数据”。这时,再用自己的搜索引擎给别人倒流,这种“傻事”,不仅百度,放谁也不会再做了。
于是,内容源走向枯竭,又不甘心做他人嫁衣,除了着手搭建自己的内容平台,摆在百度搜索面前的,也只有死路一条。
就像上面所说,被大家反复诟病的,不是百度的“私心”,而是百度已经无法提供高效、精准的搜索结果。
百度将搜索结果大量指向百家号,但百家号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
在对文章的回应中,百度官方公布“现有190万百家号创作者”,几乎是微信公众号规模的一半。
不是说微信公众号的所有内容都称得上优质,但一方面,公众号采用了订阅机制,这得以让用户主动屏蔽一部分垃圾信息;另一方面,微信仍是目前认可度最高、最有价值的原创内容平台,几乎所有的优秀内容创作者都有微信公众号,但百家号则不然。
作为科技媒体编辑,我们会将内容分发至各个内容平台,最直观的一个感受就是:百家号是我们使用投诉功能最多的平台。
头一天发布在公众号上的内容,第二天就会赫然出现在百度推送的信息流中,除了作者名称,一字未改,还公然带着原创的标签,而即便这种情况下,投诉成功的概率也是碰运气。
相比公众号,背靠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的百家号,有着与生俱来的优势,但也正是因为此“优势”,使得部分百家号作者多了一分投机的心理。
通常,只要你热点追得快,关键词把得准,再起上一个或权威或惊悚的标题,就能获得来自搜索引擎的巨量分发和流量。掌握规则者为王,内容好坏则退居次位。
这一点上,百家号与今日头条同病相怜,但百度忘了,自己与头条的本质区别:头条是资讯平台,而百度的属性则是一个工具。前者让内容匹配用户,后者则是人主动寻找内容。
头条的算法准不准,能不能匹配出我喜欢的文章,提供的信息准确度几何,这些对于刷手机杀时间的我而言,不构成太高的优先级:精准正确是加分项,而不靠谱也带不来太大的损失。
但使用搜索引擎时,心态则全然相反,带着明确的目的性,如果一分钟之内不能高效精准地解答我的疑惑,心里立刻给这个工具打个差评。
而这些百家号的内容没给我提供太多帮助,反而让我陷进了一张混乱的大网里,充斥着无法甄别的信息;如果想追溯某条新闻源,几乎毫无线索。
有人给百度的“站内搜索”打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一个靠内部引荐找到工作的“关系户”,令人生厌的不是背景,而是这个关系户的工作能力太差。
现在的互联网生态,早已不是2000年左右刚兴起时的样子。那时,大家虽穷,但都怀着一颗开放的心态,大家聚在一起,首要目标是把盘子做大。
但后来,无论是出于保护自身模式的考虑也好,出于商业化的忧虑也罢,公司与公司之间的河道越挖越深,城墙越立越高,BAT变成了像三个独立王国般的存在。
互联网走向了它的反面,本质上不受时空限制,彼此开放,进行高效信息交换的特点,已经被封锁、屏蔽、无效信息所取代。
说到百度搜索的一家独大,很多人都会提及“如果Google还在…”这样的假设。但比起某个科技公司的回归,对于中国互联网,更亟需的则是开放兼容的心态。
这已经不是BAT或者TMD中某一家的问题。
说回到百度。
2017年初,陆奇加盟百度,确立了“信息流 + 人工智能”的双核驱动策略,这看似是两件事,但信息流的背后,仍是人工智能算法的支撑。
百度开始大举 All in AI,成为手握AI专利最多的中国公司,自动驾驶也跻身全球顶尖之列。
尽管在内部信中,李彦宏说“百度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在做内容的分发”,但搜索之于百度的比重已不可同日而语。
“搜索引擎百度”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作为这艘巨轮的掌舵者,李彦宏迫切需要带领百度找到“科技公司百度”的航向。
而作为听着“百度一下,你就知道”长大的一代,曾经那个代表着中国互联网崛起的搜索引擎,还寄托着不少回忆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