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经纪  教师  系统  参数    蒸汽 

一起读论文丨我们为什么喜爱混剪视频?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yybeili.xhstdz.com/mobile/quote/70843.html

一起读论文丨我们为什么喜爱混剪视频?

混剪视频体现出詹金斯提出的文本盗猎的特点,也反映出作为游戏的传播性质,其内容许多都涉及到身体消费,混剪视频作品中包含的亚文化充分体现了对主流文化的抗争。上述特点都指向混剪视频传播中的心理因素,这些心理因素贯穿在生产者、传播者、媒介、受众和反馈等诸多传播环节之中,共同构成了混剪视频的传播心理机制。

互联网的兴起正在迅速拆解传统的传播权力观、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传播正日益变得高度自主和高度互动,甚至成为一种我行我素的游戏方式,传播主体意识日益凸显和高涨,混剪视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01

崭露头角的混剪视频

作为短视频的一种重要类型,近些年来混剪视频开始在各种网络平台中出现和流行,并开始产生比较广泛的影响。在诸如哔哩哔哩弹幕网站(下简称“B站”)出现的混剪视频中比较受欢迎的类型主要包括:影视剧混剪、明星混剪、动漫混剪、同性混剪、CP(情侣配对)混剪、游戏混剪等,这些类型的混剪视频都拥有大量的受众。截至2020年9月15日,“B站”中一则关于赵本山春晚小品的混剪视频达到了6782.6万播放量,点赞数达到287.3万,评论数达到11.4万,弹幕数量达到51.4万条;另一则“漫威/DC/踩点”的混剪视频达到了2262.7万播放量,点赞数达到131.3万,弹幕有5.7万条。播放量上千万的其他类型混剪短视频还有很多,有的被观众称为“镇站之宝”,甚至被收录到“入站必读”目录中。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维基百科将混剪视频定义为“将多个预先存在的视频文本根据并不明显的关系组合成完整视频的类型”。从本质上来说,混剪视频属于二次创作的短视频作品,创作者借助一定的视频剪辑工具,结合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意图,把收集到的一些原始视频素材重新组合,赋予这些素材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以完成创作者的再叙事,这些原始素材大多截取自影视剧、综艺节目、舞台表演等场景中。

混剪视频具有的一般性共同特点包括:

(1)主题突出。一般而言,混剪视频的主题简洁而突出,创作者根据自己的想法截取具有某些相关性或者类似性的视频素材进行重新剪辑,借此突出主题。简单明了的主题有利于受众理解作品,受众无需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就能获得观看上的愉悦感。

(2)创意独特。流行度比较高的混剪视频大多有着独特的创意,由于混剪视频的素材都是基于原创作品,因此要想博得受众喜爱就必须借助于全新的创意对素材进行重新组合;这类创意往往出人意料,引人注目,创作者大开脑洞,通过对原有素材进行重组加工,最终产生奇妙的效果,令观众产生耳目一新的感受。优秀的创意是混剪视频成功的必要因素之一。

(3)节奏鲜明。混剪视频的节奏往往轻快激昂,能够有效激发受众情绪,刺激受众视觉感官,创作者通常会借助一些流行动感的背景音乐,添加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和旁白,通过奇妙的剪辑手法和镜头转换技巧来实现这一效果。比如“B站”中,大量的混剪视频都运用踩点的形式进行创作,这类作品将背景音乐和人物的表演巧妙地融合在同一频率的节奏之中,动感十足,令受众乐此不疲。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混剪视频由于主题突出、创意独特和节奏鲜明,更容易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满足受众碎片化的娱乐需求;混剪视频种类繁多,受众很容易从中找到符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受众固有的逆反和反抗心理也常常促使他们沉溺于混剪视频和鬼畜视频等混剪作品中,借此去发泄愤懑,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除了具备上述一般性特征外,混剪视频还具备文本盗猎、传播游戏、身体消费以及亚文化反抗等更为本质的属性和特征,它们贯穿于混剪视频生产制作、传播、接受和社会反馈等各个环节之中,这些因素既是混剪视频能够应运而生、迅速流行的受众心理原因,也是混剪视频能够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心理因素。混剪视频的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传播心理机制。

02

文本盗猎:混剪视频的生产本质

法国学者米歇尔·德赛都和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在研究粉丝文化时就提出“文本盗猎者”和“文化游牧民”等概念,他们借用“盗猎”“挪用”等概念去描述现代读者的阅读和接受过程,认为读者阅读其实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他们总是在原有材料的基础上去阐明新意、创造新知。在新媒体环境下活跃着为数巨量的粉丝,他们认为粉丝群体具有非常高的能动性,与普通观众相比,粉丝群体对文本的创作和传播有着更明确的目的,因此参与意愿和主动性都更为强烈;他们并不满足于只是单纯地接受有关偶像的信息和文本,而是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的生产过程中,“盗猎”就是必然使用的手段之一。在这个过程中,粉丝群体一方面实现与偶像的虚拟互动,完成对偶像的构建,另一方面则陶醉于自身对于偶像的想象,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德赛都认为“观众不是受文本或文本创造者控制的文化笨蛋,而是能够控制自己解读关系的人”。他把受众截取原有文本并根据自己的意图进行重新组合的行为称之为“盗猎”“偷用”。他认为受众是积极的参与者和生产者,而不是局限于固有的原始文本麻木被动地接受。在德赛都的观点里,“读者是没有固定位置的游牧民,他们在不同的文本间挺进,挪用新的材料,读者的参与是一系列的前进和撤退,玩弄文本的战术和游戏”。

混剪视频是新媒体时代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也体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产品的再生产方式特点。新一代的年轻人在更为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个性更为自我,更容易坚守自己的观点,他们不会甘心只做单纯的信息解码者,而更愿意从自己的兴趣、个性和观点出发,借助于新媒体平台,赋予文本全新的意义。混剪视频的创作者虽然并非全部属于粉丝群体,但也表现出鲜明的参与式文化特征和“盗猎者”的身份特征,他们在收集和利用文本的过程中,同样扮演着“盗猎者”的角色,它印证了詹金斯和德赛都关于“文本盗猎”和“意义盗猎”的理论观点。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事实上,“盗猎”的过程正是读者和作者对于文本意义的攻和守。在混剪视频这一领域,创作者们表现出了德赛都笔下“游牧民”的特点,他们以一种怀疑和不妥协的心态阅读和观看现有文本,然后以“盗猎”手段对原有文本进行挪用和再创造。他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想法,从已经公开的作品中到处“盗取”自己所需的片段,之后利用全新的剪辑手法和思路把原本分散的素材重新连接在一起,完成与原始文本完全不同的故事和意义表达。

“文本盗猎”体现了混剪视频再生产方式的本质特点,最为常见的是拼贴和戏仿,这也是混剪视频的创作者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法。拼贴是指创作者把原有素材的顺序打乱进行重组,并且结合文字、图片、音频等多种文本形式进行再创作。这种生产方式只是借助了原有素材的表征符号,而忽略了其在原文本中所携带的意义。在新作品中,原有的人物关系、时空顺序、情感倾向甚至性别都被打乱重塑。例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在“B站”出现了一种混剪视频,创作者截取了经典情景喜剧《武林外传》客栈掌柜佟湘玉劝阻众人不要吃野味的片段,将其与打击野味市场、抗击疫情的片段剪辑在一起,表达了对吃野味者的愤怒和对疫情的关注。另外,各种风靡“B站”的CP混剪视频也都是利用了拼贴的创作手法,在这些视频中,角色原有的情感关系被拆除,创作者根据自己和观众的意愿随意为角色添加满意的情感线。这些混剪视频的素材全部来源于创作者的“盗猎”行为,而最终的意义却与原本的意义完全不同。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戏仿”是混剪视频另一种比较常见的创作手法,这种方式多指利用戏谑、搞笑的技巧对原本具有严肃风格的素材进行改造,由此产生一种荒诞和不协调感。这种创作方式的典型作品包括近几年比较流行的鬼畜视频,创作者多利用一些经典场面素材进行重复、押韵并配以频率相近、比较魔性的音乐,营造出一种荒诞的效果。比如“B站”中最为经典的鬼畜视频——利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影视剧台词“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进行“鬼畜”,风靡全网,引发极大关注。还比如动画片《小猪佩奇》的各地方言版也曾引发流行,这类混剪视频都是利用了“戏仿”的手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同样,通过“戏仿”所制作的混剪视频其本质仍然是创作者对各种原有文本的“盗猎”。

03

作为游戏的传播:混剪视频的游戏特征

混剪视频的创作、传播和消费还体现出游戏的特征。1968年史蒂芬森出版《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提出大众传播其实是一个受众高度参与其中的游戏过程,受众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偏爱去选择和使用媒介,甚至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理解和创新创造媒介内容,受众的主观性发挥着关键作用。史蒂芬森认为,传播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游戏,也是一种分享、参与、体验的过程,受众在其中获得快乐,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受众才是传播的主体,受众不过是在利用传播进行自己的游戏,并在游戏中感受生命的活力和价值,体验生命存在的快感。这一理论颠覆了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效果理论。

史蒂芬森将传播分为两种形式,即游戏性的传播和工作性的传播。在他的理论中,游戏性的传播被认为是一种愉悦的、能够自主选择的并且具有非功利性特征的过程。人们在这种传播过程中没有太多压力,只是基于纯粹的获取快乐和传递快乐的目的进行传播和分享;而工作性的传播则被认为是一种痛苦的、具有功利性的过程,这种传播过程同时起到社会控制的作用,因为人们无法自主选择,往往会由于个人的生存需求而被动进行工作性传播。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对混剪短视频的传播过程进行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看者都带有明显的主观游戏特征。很多创作者只是觉得好玩才把原始素材进行整合、重新剪辑,而观众也只是觉得好玩,能够从中获得快乐才去点击和观看,这种心理与传播的游戏观不谋而合。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创作者还是观看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使自我愉悦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创作者们处于完全自由的选择状态,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需求自主选择所需要的素材,采用自主的创作手法。这种创作往往也是非功利性的,大多时候只是出于创作者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观众是否选择观看也同样是自由的,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是基于一种非功利性的享受。受众观看的目的一般只是娱乐,想要从其中获得简单纯粹的快感,和他们从游戏中获得的快感一样。在观看“B”站的一些混剪短视频时,观众同时会以弹幕的形式与创作者进行互动交流,这无疑也促进了他们“游戏”的体验。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大量由粉丝制作的明星生日祝福视频和许多喜剧作品的混剪都体现了这一特征,比如赵本山的小品混剪、德云社的相声混剪、情景喜剧《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等混剪。为明星偶像制作生日祝贺混剪视频是粉丝文化的一部分,这些视频大多数是由粉丝自愿创作的,视频素材主要来源于明星出道以来精彩的舞台瞬间或经典的影视剧角色,素材的选用也完全由创作者自主决定。质量上乘的混剪作品能够很快得到其他粉丝的认同,并且产生点赞、弹幕、转发等参与和传播行为,经过广泛传播的视频有时可以引起明星本人的关注,引发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动,从而造成新一轮的狂欢。例如,在“B站”中粉丝为杨幂制作的一则生日庆贺混剪视频就引起广泛关注,视频选取了杨幂出道以来饰演的经典古装角色,回顾她的演艺生涯,整个传播过程收获了大量粉丝的点赞、评论、弹幕,犹如在互联网中进行着一场大型游戏,无论是视频的创作者还是受众都在参与和分享中收获快乐,在彼此互动和游戏中获得认同感,个人的娱乐最终演变为群体的狂欢,这种类似于游戏性的传播没有任何外在的压力,参与者获得的是纯粹的快感和满足。喜剧作品的混剪视频则把传播游戏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这类混剪视频的创作者通常把充满笑点和笑料的素材剪辑在一起,使受众在观看和传播过程中捧腹大笑,从中获得快感。比如名为《家有儿女》的混剪视频,通过拼贴刘星饰演的经典角色,集中展现所有搞笑场面,制造出密集笑点,受到大量观众的喜爱。

04

身体消费:混剪视频对身体幻象的满足

“视觉转向”已经成为当代文化一大显著特征,文化正在脱离以语言为中心的符号媒介和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或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当下视觉文化对身体和外观的关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如今,身体消费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一趋势也迅速蔓延到混剪视频中,混剪短视频中充斥的大量身体形象不但满足了人们对身体幻象的追逐,同时也拉动了身体消费,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消费市场。

混剪视频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节奏鲜明,很容易激发观众的情绪。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创作者往往会选取比较经典的影视剧镜头素材,而美好的身体形象素材通常会得到创作者的青睐,并在作品中被反复使用。在“B站”,一些广受欢迎的混剪短视频都包含着大量极具感染力的身体形象,体现出身体消费的倾向和趋势,仅从标题就能够窥见一斑,例如“西游记美人群像”,“你对xx的美貌一无所知”,“颜值暴击,盛世美颜”等标题都是聚焦人物的身体形象,以此吸引受众,这些视频大多获得了较高的播放量,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鲍德里亚认为:“身体已经取代了灵魂以及意识形态的角色,成为救赎的对象,成为最美的消费品”。⑥随着个性解放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人们不再羞于承认对美好身体的追求,因此,美好的身体往往能够吸引足够多的关注,进而成为日常消费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B站”的混剪视频中,大量内容均取材于明星群像的混剪,例如古装美男子混剪、偶像舞台表演混剪等,其诉求的核心都是身体形象,混剪视频中姣好的容颜、完美的身材、动人的仪态令观者赏心悦目、思绪飞扬。与此同时,各类身体器官的混剪视频也大量出现,长腿、美目、马甲线、腹肌、肩颈线、手脚唇齿等身体器官都能够成为创作者的素材。比如网友评出的港剧四大经典美人镜头,即朱茵眨眼、林青霞喝酒、王祖贤穿衣、张敏回头等等,因其扮相绝美,形象酷炫而为人称道,人们从其中获得轻松和愉悦。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在琳琅满目的混剪视频中,身体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审美性的展示,其肉体层面的审美价值被不断发掘和消费,观众在欣赏美好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与快感,同时也通过凝视他人的身体,将对美的渴望投射到自身,反过来促进消费,各类健身混剪视频即为典型例子。在“B站”中,诸如“现实版国外网红健身混剪”“肌肉女神健身混剪”等视频都收获了上万的播放量。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精彩的健身类混剪视频都是由专门健身机构制作发布的,混剪视频已经成为他们盈利的一种手段,而美好的身体则成为被展示的消费品。比如一则名为“精神氮泵/当我力竭时,今天的训练才刚刚开始”的混剪视频就是由某健身机构发布,在“B站”有20多万播放量。这类视频通过呈现美好的身体形象激发受众潜在的欲望本能,而受众对美好身体形象的向往反过来又进一步带动了消费。

身体的审美价值并不简单地局限在肉体层面,而是进一步延伸出符号意义。在消费社会,身体早已经突破单纯作为肉体的局限,成为文化、权利、身份、意识形态和种族等的象征。身体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资本,成为个人获取成功的推动力,甚至出现了“颜值经济”的概念。身体样貌作为一种商品,正在通过混剪视频等作品被人们观看和消费。另一方面,身体甚至成为个人价值观的表征,反映出一个人生活态度和信念。比如一些女明星通过健身获得良好的身材被视为是努力敬业的象征,许多健身类的混剪视频作品主角也被贴上励志、成功和热爱生活的标签。在“B站”中,以“女性健身励志,健身的妹子最好看”“健身,励志/自律的人生有多可怕”“总要有人赢的,那为什么不是我?”“彭于晏:励志人生”等为标题的健身类混剪视频层出不穷,这类混剪视频的标题往往选取正向激昂的词句,内容主角大多通过努力改变身材进而改变人生,这些视频作品赋予了身体符号更深层次的意义。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混剪视频正在开启人们深层次的消费欲望,并使得身体的基本特征发生异向转变。在消费型的社会里,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显,两种气质开始融合,中性气质也开始备受推崇,男性和女性不再被局限于自然生理性别的框架之内。近年来层出不穷的选秀节目中出现的中性气质的选手都引发了巨大的关注,他们在节目中的精彩镜头大多会被创作者作为素材融入相关的混剪作品中,比如跳舞时的甩头发、回眸、“眼神杀”等,之后被更多人熟知。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性的解放,有的凭借着姣好的容貌和鲜明的个性还获得了广告主的青睐。他们代言的商业产品往往被粉丝所追捧,产生巨大的销量。

身体消费的转向也表征出当今社会男性和女性权力的竞争态势。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其可以大胆表露自身对于美好身体的热爱;男性也可以为了追求美而化妆,化妆这一行为已不再被视为是女性所独有的权利,大量男性美妆博主的出现,大量男明星代言奢侈化妆品牌的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点。权力的扩散也进一步促进了对身体的消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身体的价值正在被最大限度地呈现和利用。

05

亚文化与抗争:混剪视频的隐形心理反抗

混剪短视频中所内含的动漫文化、粉丝文化、同性文化、二次元文化等都属于亚文化范畴,展现出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特征。这类亚文化的创造者和拥趸者大多是青年群体,他们通过混剪短视频这一形式表达了对主流文化的抗争,表达出争取自身权利的隐形心理反抗,抗争的焦点体现在文本解释权、表达权和话语权等领域。

1.文本解释权。也可以称为文本所有权,即文本生产出来之后解释权到底归谁所有,观众是否必须按照原作品作者所设定的情境和线索去理解文本,还是有权赋予文本完全不同的意义?罗兰·巴尔特认为文本应当是可写的,即作者在文本生产完成之后其任务就已经结束,解释权应当归于受众。甚至有人提出“作者已死”的观点,认为受众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情境和自身喜好来解释文本的意义。混剪短视频的一大特点是,创作者大多时候都并未按照原作品赋予的意义去理解原创文本,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思路重新拼接素材,赋予新作品完全不同的意义,这其实体现了对原创文本的反抗,是一种争夺文本解释权的社会行为。剧情类的混剪视频就体现了观众对于文本解释权的争夺。这类视频的创作者大多对影视剧的原本剧情走向和人物关系发展不满意,通过混剪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赋予文本全新的解释意义。比如一些制作者利用电视剧《甄嬛传》中的原始素材,根据自己的不同喜爱和价值取向,去重新诠释甄嬛和皇帝的感情。那些认可二人真心相爱的创作者往往刻意选取富有正面和积极价值的情感素材,通过重新调整故事发展的时间线,营造出二人彼此相爱的故事情节和氛围;那些否定二人真心相爱,认为他们之间不过是互相利用的创作者则往往选取否定性的素材,通过突出二者相互猜忌、彼此折磨等大量消极情节来完成自己的再叙事。毫无疑问,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消解了原有文本的含义,实现了对文本解释权的争夺和占有。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2.表达权。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亚文化开始出现,但并不是每一种亚文化以及相关群体都能够获得充分的机会去表达自己,混剪视频由于其独特的创作特点逐渐成为某些亚文化群体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方式。混剪视频大多由个人独立创作完成,个性鲜明突出,许多隶属于某种亚文化的青年群体逐渐意识到只有不断发声,才能够被看到;只有被看到,才能被重视,才有可能获得平等权利,创作者希望通过制作这类视频实现自我表达。

混剪短视频作为一种抗争方式和抗争渠道,实现了一种对文化实践空间的争夺,同时也通过符号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话语形式,粉丝文化中形成的许多独特话语符号都包含着隐形心理抗争的意蕴,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够理解。近年来,同性恋群体不断发声,表达自身对于爱情的追求和同性婚姻合法化的诉求,哔哩哔哩网站中大量的同性CP(情侣配对)混剪视频都成为这一群体表达意愿的方式和途径。同性恋群体及其文化长时间来在我国都被禁止传播,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该群体的表达渠道仍然十分有限。由于“B站”对于同性恋文化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与此相关的混剪视频随之蓬勃发展,逐渐成为该群体发声和抗争的重要方式。在“B站”有许多up主(哔哩哔哩网站创作者的称呼)专门制作同性题材的混剪视频,科普相关的问题,破除大众对该群体的偏见和污名化,积极为同性恋群体发声,让人们更了解这个群体。截至9月15日,一则“男/历史上的CP们”视频达到222万以上播放量,“我们用生命追过的80对同性CP名场面混剪”视频播放量达到150万以上,类似的混剪视频层出不穷,反映了少数群体抗争的心理和对于权利的争夺。

图片素材来源于b站

3.话语权。话语权与表达权不同,追求话语权的群体往往是处于边缘地位或受到不公平对待的群体。他们的表达渠道相对而言虽比较丰富,但却不受重视,经常被一些自视主流的群体所轻视和挤压,这类群体因此产生反抗不公的心理,进而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争夺自身话语权,这种隐形心理反抗也发生在混剪视频领域。例如,混剪短视频创作者通过“戏仿”手法制作的鬼畜视频往往会消解原始文本所携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将严肃和庄严转化为戏谑,以实现自身话语权的提升。而最为典型的是近些年来平权意识觉醒的女性群体,他们也通过混剪视频的形式表达自身对于平等权利的要求。在“B站”中一则“政界女性群像”混剪视频把世界范围内卓越的女性政治人物剪辑在一起,表达了女性平等从政、经世济国的呐喊,抒发了女性不输男性的心声。另外一则“性别平权/沉默不是我的选择,永远别妄想将我置于无声”的混剪视频,通过截取女性参军、争取投票权、反对性暴力、成为外交官、争取平等受教育权等影视片段,展现了女性为实现性别平权所进行的努力,也体现了女性对话语权的追求。

06

总结:混剪视频发展的心理动因

任何一种文化或者时尚的流行都具有相应的心理动因和心理机制,混剪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在最近几年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在互联网传播平台上雄霸一席之地并受到千万网民的追捧,同样由传播环节中的多种心理因素和心理力量促成。

首先,从文化生产的心理层面来看,混剪视频是一种基于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文化再生产,个人电脑以及PR等视频剪辑软件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传统影视节目生产制作的技术门槛、设备门槛和资金门槛,使得影视制作平民化的时代终于到来,千千万万普通网民无需掌握复杂技术,无需拥有昂贵设备,无需怀抱亿万资金就可以轻易进行影视节目的后期制作,实现视觉艺术的自我表达,包括利用原创视频作品进行混剪视频创作,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性传播,这是制作技术和传播技术带来的变革。另外一方面,由于媒体技术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空前释放了信息产品的生产的巨大能量,各种信息产品,包括影视剧在内的视觉产品变得空前丰富和盈余,这使传统文化生产领域中的“文化游牧民”和“文化盗猎者”如鱼得水,在视觉文化产品领域大显身手,大量网民开始利用影视剧等原创视频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了混剪短视频这类新的视觉作品类型,“文化盗猎”成为混剪视频再生产的本质特征,这符合经济学中的成本最低化原理,也是驱动诸多网民进行混剪短视频操作的心理动因之一。

其次,传播是一种权力,通过传播实施社会控制和心理控制是传播最为悠久和强大的传统,但是媒体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急剧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引发了传播资源和传播权力的再分配。互联网传播的基本特征不再是直线、线性、点对面、中心化的强制性传播,而是点对点、面对点、面对面、互动性、去中心化的传播,其本质特征是去权力化。正是基于这种剧变,与传统的传播权力观相互对峙的传播游戏观被大大激发和强化,混剪视频的出现体现是传播游戏观持续强化的一种表征,网民通过制作和传播这类作品,反客为主,根据自己的重组原创作品,完成自我精神愉悦和提升,同时在传播过程中,彼此呼应,以假乱真,实现自我,这种传播游戏一定程度上削弱和瓦解了传统传播的社会控制功能,也是混剪视频传播的重要心理动因。

第三,从某种角度来看,互联网时代是“读图时代”,在各类互联网平台上,最为活跃、吸引眼球的符号表达是视觉表达,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视觉转向”已经成为事实。视觉转向实质上是对传统理性主义的消解,是向人本主义、本能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的回归,这种回归同样伴随着强烈的心理驱动力量。传统理性主义诉诸的是事物本质、历史规律、逻辑推理和形而上学等宏大叙事,它关注的是人之外的抽象事物;相反,人本主义、本能主义以及消费主义将目光聚焦到人自身,聚焦到情绪情感、感受体验等具体可感的东西。以混剪视频为例,这类视觉文化尤其关注身体自身,混剪视频的身体表达不仅仅包括明星偶像,还包括大量的明眸皓齿、朱唇玉体、婀娜身姿等纯肉体符号,这些明星偶像和肉体符号是人们厌弃了理性主义之后向人自身的回归,是网民人本主义、本能主义以及消费主义的真实表达,正是这些隐蔽的心理力量推动了混剪视频的制作和传播。

第四,社会结构的复杂和社会阶层的细化不断衍生出众多亚文化群体,这些亚文化群体一般都具有共同职业属性和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也趋于一致,这种共同性又不断强化着他们所隶属的亚文化特征。在当今中国不断出现的亚文化群体包括驴友、影迷、游戏玩家、宠物族、考研族、农民工、打工族等众多类型。一般来说,亚文化总是与主流文化之间保持着比较紧张的关系,在传统传播时代,亚文化群体的边缘性地位决定了这些群体的声音更不容易被主流群体和社会听见,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为亚文化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带来了契机。在混剪视频中各种亚文化群体围绕着文本解释权、表达权和话语权进行博弈,驱动他们博弈的是获得他人认可的权利意识,这是一种对平等权利的追求,背后同样是一种心理力量的博弈。

互联网的兴起正在迅速拆解传统的传播权力观、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传播不再仅仅体现为权力控制,不再是信息的单向传递,也不再是一种被束缚的日常仪式,传播正日益变得高度自主和高度互动,甚至成为一种我行我素的游戏方式,传播主体意识日益凸显和高涨,混剪视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无数网络游牧民以文化“盗猎”的方式进行着视频作品的二次创作,生产出体现自身主体意识的短视频作品,在互联网平台上以高度互动的方式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深深契合了青年群体,尤其是一些亚文化群体的心理需求。

[柯泽: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二级)、硕士生导师,长安学者、陕西省“百人计划”人才项目入选者;云向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本文原载于《新闻与写作》2020年11期,原标题为《混剪视频的传播心理机制——以哔哩哔哩弹幕网站为例》

▼点击下方文字链接,了解详细订阅方式▼

欢迎订阅

2021年《新闻与写作》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请email至丨xwyxztg@126.com

订阅纸质刊物请致电丨010-85201321

商务与广告合作请致电丨010-85201320

你的一个“分享”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