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机械  设备    经纪  教师  系统  参数    蒸汽 

懂点销售英文平话,走遍天下也不怕!

   日期:2024-11-10     移动:http://yybeili.xhstdz.com/mobile/quote/2961.html

懂点销售英文平话,走遍天下也不怕!

本文转载自为之公众号。

《销售英文平话》是墨比斯早年间写给思码咨询内部的系列文章,小编最近拿出来重读的时候,越发在文章里体会到比销售和英文更多的意义和乐趣,于是整理并分享出来,与诸君共乐~

经常遇到同事提出两类问题:“有什么实用的营销参考书可以推荐?”“有没有专业的销售英文讲解?”

被问得多了于是滋生了一点责任感,便有了这系列平话杂谈和思码的同事们分享。

 

90年代初,随着几个国际大型消费品公司的进入,带来了不同的销售理念和操作形式,培养了一批人,还有这个行业中的一些概念和“术语”。

95年以后几个西方零售商也涌进了大陆,为老百姓提供了不同的购物感受的同时,也代来了他们的管理方法和“术语”,并随着终端的地域拓展和人员的流动,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业特定的“切口”(Jargon) 或者行话,并广为流传。

 

由于起源于外资公司,这些说法多数始于英文;而这些英文术语、切口和黑话常常让人有点晕,且无处查证。多数营销专用词字典中都没有收录,即使有也完全不是营销领域中要表达的意思,更甭提查找出处和用法,于是谬传和误用频出就不奇怪了。

 

销售人员通常都是实用主义者,有帮助就好,没有必要太追根穷底去做学问研究。本着简单、有用、易读三个原则,我把消费品销售各个领域中常见的概念、观点和它们的英文说法和大家做简要的分享以期对同事们有些帮助。

在英文解释的内容中,既给出有关的专业英文说法,也有被广泛应用约定俗称的“行业英语”,甚至“中式英语”;给出专业说法需要学术上的考究,而列出约定俗成和中式说法则需要更多的是勇气。

文章中谈及的以快消品营销中的应用居多。快消品,缩写为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快速流通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等。FMCG产品多是那些产品消费周期比较短,再购买频率比较高的消费品。

依据行业标准,快消品通常包括三个大的类别

包装食品和饮料Packaged Foods and Beverage

个人护理用品 PersonalCare 

家居护理用品 Household Products

里面大致包括50个品类Category

曾经见过有人将“快消品”写成“快销品”,一字之差变成了“快速销售的产品”,虽然用字有误但很真实,反映了销售人员急于卖货的愿望,以及永远在追赶销量目标而不达的宿命,跃然纸上。既然这么着急冲销量,咱们就从销量谈起。 

● 销量的几种说法

Sales,就是你我这些以销售为职业的人的通称。这些人,除了部分特殊的支持职能岗位,通常最终是要对销量负责的。

有趣的是销量很多时候也被称作sales,你的名字就是你存在的目的 your name is your reason for being,这种表述方法其实很残酷,就像你把猪直接叫做“红烧肉”或“香肠”,我觉得依猪的个性它很难想得通这件事,但sales们似乎没有人有异议。

 

描述销量有许多说法:

  1. Shipment 发运量,Offtake 出货量从生产商或者经销商发运出的销量,可以被称为shipment;由经销商或零售商卖出去的可以被称为offtake。总结一下规律:相对靠近供应链上游的偏向用shipment,相对靠近下游的偏向用offtake。

  2. Volume 销量。其实这个词偏向数量(如以箱Case,吨Ton为单位的统计),相对应的是金额value($, yuan之类)。但现在Volume这个词在多数情况下不区分数量或金额,通用。常用的说法是销量报告Volume Report之类不招人喜欢又必须读的东西。

  3. Contribution销售贡献。你卖出的货构成了你对公司的贡献,如此说来这个词还是很人文的,居然产生了深层次的内涵,对于营销英文来说还真是不容易。

  4. Sales figures 销售数字。Last year's sales figures are illustrated in this report。去年的销售情况体现在本报告中。这里的figure指销量居多,但不仅局限于销量的范畴,客户数、终端数、费用等等都可以成为figure的一部分。

  5. Turnover, 在英式英语中指销售额,在美式英语中指库存周转。也就是说,如果你是在和欧洲公司打交到,联合利华Unilever,诺基亚Nokia,乐购Tesco,家乐福Carrefour什么的,多半turnover说的是销量或营业额;和美资公司打交到,如宝洁P&G、高露洁Colgate、沃尔玛Wal-mart等等,那就可能说的是库存周转。不过现在行业中人员窜来窜去,已经杂了,这一点在零售术语上体现得更加明显。

  6. Revenue 销售收入。这也是个大词,通常出现在各类财务报告上。销量,尤其是回款collection,构成revenue,所以二者通用就不奇怪了。

 

● 销量在中国市场的演化

常听到有人说,我们不仅要“sell-in”,还要“sell-through”。 大意是我们既要把货忽悠给下家(sell-in),又要帮助下家把货再忽悠出去(sell-through),这样大家才有得长远合作。

sell-in基本可以译作“卖入”或者“推动进货”,sell-through的翻译有点难度,如直译成“卖出”觉得有点欠火候,不妨意译成“再销售”或“帮助再销售”。这两个简单的词背后的故事不简单,进化了好多年才有了今天的sell-through

在中国大陆1992年以前生产商基本上是没有sell-through概念的。只要sell-in,产品被订货,库存发生了转移,生产商的销售基本视为结束,接下来只要处理好应收款ARAccount Receivable)就好了。

这种向客户塞货的事现在也不断在上演,就是trade loading, 也叫做Load up pipelinebuild pipeline sales,就是给管子里面加满水,不管水流到哪里。所以那时的sales视收款collection为首要大事,因为通常都有些难度,客户经常会拖欠货款。

为什么拖欠?货卖不出去,管子里面都是水,水流不出去大家也是干着急,地主家也没那么多余粮啊。“你努力还款,我来帮你卖货”许多企业的sales开始了这一标志性的进化,从“坐商Trader”发展到“行商 Distributor”,把自己的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控范围scope下线从经销商distributor下移到零售终端retail outlet,这就形成了大家看到的sell-through:帮助经销环节dealers进行再销售。

现在,这个下线已经被移到购物者shoppers,不是帮助经销环节进行sell-through,而是帮助零售终端sell-through,直接影响最终的购买,完成全线的产品销售。销售进化的步伐还是很快的。

关于“窜货”的几种表述版本

“窜货”,又叫串货,倒货,冲货,但都不如窜货贴切。

“窜”这个字写出来就贼眉鼠眼的,从造字角度看此字从鼠从穴,是老鼠在洞穴里狂奔的意思。用这个字来说跨地区倾销很传神,其“偷偷摸摸”,“地下操作”的特点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这个词的翻译有难度,版本众多复杂莫衷一是。我也没法给出个公断,列个单子给大家参考吧:

  Transregional Dumping 跨区域倾销,我个人认为最贴切的翻译;Transregional做跨区解释是合适的,窜货一定是倾销行为,即通过非常规的价格补偿以达到短时间大量出货的目的,所以用倾销也合适。

  Transregional Sales 跨地区销售,这个词很中性,也可以表达正面的意思

  Unauthorized distribution 非授权分销,文绉绉的,类似把“临时停车”解释成“计划外机动车辆停放”

  Trafficking sales地下偷运。原意指转运人口或走私违禁品,类似的也见过有人用smuggling意思基本一样。但毕竟只是窜货,不是杀人越货,这个词用得有点狠,如果没有仇的话要慎用。

零售商retailer有自己的一套黑话系统。

由零售商卖出的销售有一个特定的称谓:POSPoint Of Sales. 这个词的直译是销售点,后来被渐渐用来描述零售终端retail outlet的销量数据,习惯的叫法是POS Data,而retailer的收银台Checkout Line的收银机Cashier Register也被称为POS系统POS System,其实这里更多的指背后的系统软件application和后台数据库database

 

● 销量来自客流量和客单价

零售商认为销量来自客流量Traffic,和客单价Ticket。更多的人来,每个人买得更多,这POS就达成了。

Traffic这个词在零售管理中常见到,比如形容某个或某类产品销量很大会说它是Traffic builder。还有一种说法叫customer count,听着直白并容易理解,数人头很平易近人,主要指的是“人数”。

现在美国的零售商也会用“脚步”footfall这个词来说客流量,英文资料上会出现,在国内正常人很少用这么拽的词。

Footfall更多的指步行的人,比如鬼子会说某个零售卖场high footfall,指走路来在这转悠的人多;如果是开车过来的人多,就说car boomer,比如山姆会员店,麦德龙等,多是都是car boomer,而沃尔玛购物广场应该是high footfall了。

 

同样是脚字辈的footprint也会被用到,它说的是卖场中的“动线”指利用商场的布局设计,使顾客shoppers自然行走、购物的轨迹,动线也可以说walk flow -“走动的流”。

良好的动线规划可诱导顾客在店内顺畅地选购商品,避免卖场产生死角,提高顾客在店中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总购物金额ticket/basket

这是个零售商非常关心的问题,是零售技术Retail techniques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现在购物者研究Shopper Study中的热门领域。

对零售商而言,动线好的动线设计可以提高每平方米的平均销售产出,即平均地效或卖场坪效 sales per square meter;对于生产商而言,研究动线可以提高陈列Display和促销promotion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

 

Traffic的数据哪里来啊?有两个方法可以得到这个数据:

1. 派人去现场数。

无论入口Entry还是出口Exit,看有多少人出入,找几个典型时段进行采样,你就可以得到估测的traffic

注意,这个“客流量”是有局限的:首先来的人不等于买货的人,其次这个数字不能反映以家庭household为单位的购物行为,统计是一个个独立的人,而实际购物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如果你一个人过,那就是最小的家庭单位了)。

2. 统计购物小票receipt的数量。

你可以非常容易的通过盘点得知今天发生了多少笔交易,那通常就是今天的购物次数,是有效的“客流量”。注意,这个客流量和前面统计的来客数的比值不能代表“成交率”,因为统计口径不同,来客数统计的只是人数(来客数,# of shoppers),而客流量统计的是家庭数 # of households)。 

举个例子:今天沃尔玛洪湖店的总来客数是50000人,总成交笔数(# of Tickets)是15000笔。这中间可能有些人没有买东西,这很遗憾,沃尔玛要反思一下,但具体这个比例是多少现有数据并不能说明。发生购买的15000笔是以household为单位发生的,因为很难想象夫妻两人结伙去逛商店然后分开买单,那么他们离组成两个全新的household也不远了,总之,那是小概率事件。每个household可能平均是1.8个人或2.1个人,这个数据就因店而异了。

说完客流量,再回来看看客单价。

 

客单价,每个购物者每一次交易Transaction的购买金额。这个金额可以从购物小票上看到,这也是客单价被叫做ticket的原意,因为数据来自那张“票”。在零售卖场里大家可以看到购物篮basket (多数是放在购物车- TrolleyShopping Cart - 上),每张购物小票都是对basket的一个汇总清单,所以客单价也可以叫做是basket size,而对于客单价的分析自然也可以被叫做购物篮分析 basket analysis,但是好像较少有人把客单价分析叫做TicketAnalysis

 

许多零售商非常追求basket size,把它作为业绩分析的重要指标,但孤立地看basket还是有失偏颇。除了ticket,还有周围商圈的总家庭数household,来店家庭数penetration以及购物频率shopping frequency和花在店里的总金额share of total spending(也可以被称为忠诚度Loyalty,取义于购物者对忠诚的体现是靠花钱来表现的)等诸多指标,需要这些指标综合来看才更有意义。

 

● 从零售商小票中读出更多内容

让我们看一下零售商的receipt,看看我们可以读出哪些内容?首先当然是客单价,就是小票中的应收项目。注意这里的应收就不是Account Receivable了,AR这个词太大,这里没有那么隆重,只是amountsum而已。

 

接着挖掘(drill-down)一下,你会发现有多少个产品品项item也是条有用的数据。在这个某超市龙泉店的案例中,basket size39.3元,有6个品项,那么每个品项平均的金额就是6.5元,这是item size或者叫unit size。对于有些仓储会员制商店这个unit size平均会在30元以上,单价如果太低就把两三个捆绑在一起,这种捆绑装叫bundle pack

有了客单价,还会引申出客单利润(Margin per ticket)。

Margin是毛利,但是毛利率还是毛利额,往往语义不详,这点同汉语的“毛利”一样,都属于暧昧的定义。所以我们往往会再多给出一个词来说明,如毛利额Margin dollar,或者毛利率margin rate. 如果这个ticket的客单利润率高,背后隐藏着的这个购物者就是零售商所热爱的人。

如果你看看邻居张婆婆的购物小票,你会发现上面充满了生鲜和特价产品,上了直邮海报(Direct Mail)的特价商品(Promotion Item),这张小票的客单利润率可能是目不忍睹的,如果这家店里张婆婆太多,商店是要赔钱关门的。

如果哪一天你遇到零售商说你们产品的卖得不好或者利润低,你可以通过basket analysis向他证明:但凡出现了你们产品的ticket,其平均客单利润高于商店平均水平store average,你会赢得一些话语权。还可以读出其他的东西吗?那就多了,我看还是另出一本《购物篮研究分析》吧。

销量是我们所有销售动作的结果,在销售数据分析sales data analysis领域被称为“结果指标”。销量分析是sales不得不面对的工作,少则每月一次,多则每天一次。

虽然销量分析的应用频率如此之高,对此有心得的sales却并不常见,往往是汇总、平均、同环比等“三板斧”,再做个曲线图草草了事,有点做一天钟撞一天和尚的意思。

销量分析说来体系庞大,动辄上百页Powerpoint洋洋洒洒,本文难以详述,就挂一漏万的以零售商的数据分析POS data anaysis为例做个分享。

● 零售商的销量分析

摘录一则路透社消息:

Discount  retailer Wal-Mart Stores, Inc. announced Thursday that sales at established  locations rose 2.4% in October compared to last year, not including the  impact of fuel sales… Total sales for the month increased 2.3% from the prior  year. Looking ahead, Wal-Mart expects U.S. comparable store sales for the  month of November to grow between 1% and 3%.

 

这则新闻听着像生意回顾,看来做新闻记者也逃不掉data analysis。

文中出现了两个词,需要解释一下:Established Locations, Comparable Store。这两个词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sales所说的“老店”。

老店指的是开业12个月以上,有历史同期数字可以进行比较的门店store,“可比较的店”。老外会用location来指代门店,类似我们也说“售卖点”的意思,所以老店就有了established location的说法。

类似的,你也可以看到鬼子们说Carrefour operates more than 100 locations in China – 家乐福在中国有超过100家门店。

Comparable Store,通常缩写成Comp-store,这是个很常用的词。还有一个说法是Same-store,也时有见到。老店概念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零售商所采用的数据对比分析comparison方法。

零售商看重同比大于环比,和去年同期进行对比意义来得更大些,因为毕竟有着同样的季节波动因素seasonality, 对比的说服力更强一些;

如果转到环比(m/m),比如拿十月份的数据和九月份的进行比较,毫无疑问数据很好看,可是意义不大,因为不用计算都知道十月份的销量好于九月份。如果和去年十月份的销量数据进行比较,业务发展的水平高下就容易判别了。

 

同比和环比

环比和同比的说法。同比,year-on-year rate/comparison(缩写y/y),和去年同期进行比较;环比,month-on-month rate/comparison (m/m),和上个月进行比较。

如果你想的不是以月为单位的环比,而是季度环比,同样的道理:quarter-on-quarter (q/q). 就手给你个例句: Tesco sales growth rebounded to 1.7% quarter-on-quarter (q/q)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8. 乐购2008年第三季度销量环比增速反弹至1.7%。

 

零售商还有着自己的一些说法:

在沃尔玛你可能听到某中方员工说“这个月销量Comp了15个点”翻译应该是“和去年同期相比销量增长了15%”。Comp一词已经由形容词的缩写变成了表达“同比”的动词,民间词义的变化真是有趣。

Carrefour等零售商用LFL一词,“Like for Like”等同于同比,“能比的之间进行比较”。 什么是能比的,同期的才是能比的. 网上某采购的简历作为例句:

“2046年1月 制定《春节熟食大特卖专案》,2月实施,同期LFL增长25%(330万),毛利增长2%”。

为了可以进行sales data analysis,几个最为基础的POS data和公式formula你是需要掌握的,以老店Comp-store为例:

基础数据Data Elements:门店每日、每周、每月的销售数据。Store sales by day, week, and month。用这些数据我们至少可以进行如下的分析:

1. 同目标比:The planned sales versus the actual sales 目标销量和实际销量的比较。

销量目标可以叫the planned sales, 也可以是sales target。零售商,如家乐福、7-11、Lotus等,都用“Budget”这个词来指销量目标。

有人也用goal或Objective,在这多说两句。记得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两个词的纠缠,比如说制订策略的要素是OGSM,Objective, Goal, Strategy, Measures. 在对objective和goal见到过各种翻译方法,总是觉得有些怪异和混淆。

Objective更大,往往是用来说明定性的东西,比如成为长春地区最大的经销商什么的;而goal一词来自于足球的得分,往往偏具体,更多是定量的,比如年销售达到1.2个亿,盈利超过1000万之类的。

所以就上面提到的OGSM,本人认为翻译成:方向,目标,策略,衡量比较合适。

2. 同过去比:“周同比”This Year This Week (TY-TW) versus Last Year This Week (LY-TW), 今年本周和去年同周的对比。

如前文提到,零售商热爱同比,多数零售商的管理都是以周为单位,所以喜欢用今年本周和去年本周较劲就不奇怪了。

按照上文“同比和环比”中提到的语法,这种以周为单位的同比也可以表述为week-on-week, 缩写是w/w。前文书提到过的“老店”Comp-store就有足够的数据可以和去年同期比较。

在零售行业中,当然是管理比较好的零售商,通常至少保留53周以上的周POS data,以便可以进行周环比。

类似的,我们还可以看到“月环比”计算This Year This Month (TY-TM) versus Last Year This Month (LY-TM)。

3. 同过去比:“迄今为止”的比较,如 This Year Year-to-Date (TYTD, 或者TY-YTD) versus Last Year Year-to-Date (LYTD, 或者LY-YTD), 反映了从年初到现在的销量情况,对比于去年年初到去年的同期,是涨是落。

不过这个Year-to-Date有点模糊,主要是Date这个词模糊:本意应该是天,截至到统计的那一天;但实际应用往往指代本周、本月,而不是“天”。

看来这个词应该用回更具体的,比如Year-to-Month (YTM) 更加合适。以上两种和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的方法也被叫做纵向比较(Vertical Comparison)。

4. 同别人比:Comp-store sales versus competitive Comp-store performance. 和竞争对手的老店进行比较。如果和自己比是Vertical Comparison的话,和对手比就是横向比(HorizontalComparison)。

 

归纳一下,上面提到了三种比较分析方法:和目标比 v.s. target,和自己比 v.s. historical,和别人比 v.s. competitor。

想第一时间接收英语演讲文章&视频?置顶精彩英语演讲就对了!操作办法就是:进入公众号——找到“置顶公众号”—— 开启。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