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行业  设备    系统  参数  经纪    教师  机械  中国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日期:2024-11-10     作者:n19v1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yybeili.xhstdz.com/mobile/news/1172.html
核心提示:(一)内涵现代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促进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传播与普及。网络语言若离开信息技术,将难以得到普及,为

(一)内涵

网络语言的利与弊

现代信息技术在许多领域都得到应用,促进许多新兴事物的出现、传播与普及。网络语言若离开信息技术,将难以得到普及,为人们所熟知。目前,网络语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领着重要位置,很多人平时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都用到了网络语言。他们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灵感受,有的则是利用网络语言的言简意赅表达自身惊奇、崇拜的感情等。比如“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这句网络语言就是出自一个小学生的作文,通过大众媒体等途径得到了传播,最终为人们所熟知。

(二)特征

网络语言特征众多,将汉语与英文相结合就是其中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方式能够将特定的意思通过言简意赅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年轻人经常使用的一句话“I服了you”,通常情况下用来说明自己认为对方的一些话或者行为显得很笨拙,却运用这种英汉结合又充满反语意味的形式说出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此外,网络语言也存在使用谐音的情况。通过谐音表达自身的情感以及意向。例如“你爸妈造(知道)吗”“粉丝(fans)”等。使用谐音式的网络语言可以给人一种诙谐的感觉,又能较好地表达说话人的意图。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社会的发展以及对各类事件的播报是网络语言产生的主要原因。网络语言在网络中得到传播,通过信息技术得到普及。网络语言能够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表达说话人的特定含义和心灵感受,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喜欢将网络语言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有很多网络语言逐渐被运用到语言文学中,这主要体现在语文的作文题目中。有很多老师在出题的时候都会用到网络语言,借此来表达自身对网络语言的看法。而且也可以传达一定的教育意义,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深意,在无形之中教育年轻一代的学生,让他们懂得网络语言的利弊,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也应该将此与汉语言文学区别对待,减少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产生的负面影响。

(二)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具有暗讽、自嘲等诸多内涵,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之中能够通过网络语言一针见血地表达自身的观点与感受。它的负面影响在于,现在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没有区分清楚汉语言文学和网络语言的差别,在汉语言文学中穿插使用网络语言,这会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汉语言文学的水平下降,无法保持自身的独特性,而且现在的年轻一代往往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对汉语言文学的热爱程度变低,这既不利于年轻一代语言素质的提高,又不利于我国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三、如何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一)取其精华

网络语言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通过大众媒体得到发展与普及。在网络语言中,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取之处的。它对人们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在语气上面显得更加生动诙谐。正确地看待网络语言,就要懂得分辨网络语言的精华和糟粕。切忌一味地模仿任何性质的网络语言,丢弃汉语言文学的精华。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网络文化良莠不齐,人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正确分析网络语言的好处和弊端,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同时也不能放弃对现代语言文学的诵读。

(二)杜绝使用落后的网络语言

关键词: 网络语言 高职语文教学 影响 应用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移动上网介质的广泛使用,以及互联网服务的不断发展,人们每天花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沟通、学习、购物、休闲娱乐、获取资讯等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也由此产生了花样繁多、良莠不齐而又应用广泛的网络日常用语或网络流行语。网络语言广泛融入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特别是年轻学生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

1.网络语言及其特点

1.1网络语言的界定。

狭义或者原始意义上的网络语言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编程和编辑语言,是一种计算机网络行业专业术语或名称,如HTML(超文本语言)、Visual Basic(一种编辑语言)、script(脚本语言)、Perl(实用摘录和报告语言)等。这种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逻辑结构,其专业性强,应用范围较小。

广义或者日常意义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交流沟通、休闲娱乐等各种活动而形成的具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和书面用语特征的表达方式,如用“偶”表示“我”,用“88”表示“再见”,卖家称买家为“亲”,等等。这类网络语言种类繁多、方式各异、充满活力。随着网络的普及,其应用日益广泛,已不仅仅局限于在互联网上使用,在报刊媒体上,甚至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也屡见不鲜。本文所指的网络语言,主要是这个层面上的。

1.2网络语言的特点。

网络语言主要有以下特点:(1)网络语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除传统汉字形式外,还借助符号图形、数字、谐音、英文缩略简称等形式,如用“1314”表示“一生一世”,用“3Q”表示“谢谢”等。(2)网络语言一般较为生动形象,如“T…T”形象表现了流泪的模样。(3)网络语言一般较为诙谐幽默,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多样性,人们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语言符号表达自己,由此催生了夹杂各方、举一反三、幽默诙谐的表达方式,如由“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对应造句“不要迷恋姐,姐让你吐血”等,令人忍俊不禁。(4)网络语言较为简约明快,如用“GG”表示“哥哥”,“B2B”表示“企业对企业”,便于在键盘上书写。5.网络流行语具有很强的扩散效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一句以病毒传播的方式在几个小时之内传遍整个互联网,而某小学生作文里的一句“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引发了无数人热捧,并催生出了诸多造句,成了娱乐现象。6.网络语言从虚拟走向现实,如曾因某而迅速蹿红的“俯卧撑”一词,催生出类似“房价不是在跳水,而是在做俯卧撑”等广告流行语。

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利弊

2.1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有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网络语言幽默诙谐、随意性强、简单明了的特性契合了现代高职学生展示个性的心理需求,迎合了他们叛逆而追求时尚的心理和接受性强、敢于创新的性格特征,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语言现象和规律的兴趣。

第二,网络语言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作为一种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现象,网络语言形式灵活多样,传播迅速,广泛使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语言创造和应用热潮,为高职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如网络上的“凡客体”、“淘宝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各种流行文体,还有经常在网络上上演的造句热潮,都成为高职语文教学课堂中生动有趣的例子。

第三,网络语言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严肃性的报刊媒体偶尔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广泛讨论,并因此赢得大多数网民的好感,这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网民对网络语言的认同感需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举例或分析,容易被学生认为是对他们所熟知的语言的认同,拉近了师生距离。

2.2网络语言对高职语文教学的不利影响。

第一,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性的学习。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不合语法规范和语法变异的现象,如“很man”、“激动ing”等表达方式。此外,网络语言还存在用图形和符号充当语法功能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对语言规范的学习和掌握,这给高职应用型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第二,网络语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网络语言中的随意替代容易引起误解和语言混乱,为显示个性或出于方便输入考虑,网络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别字或错字,给人们的理解带来困难,如“杯具”对“悲剧”的替代,“酱紫”对“这样子”的替代,“神马”对“什么”的替代,等等,把错别字当正确词语使用,造成语言混乱,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了困难,不利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运用。

第三,网络语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网络语言作为一种流行文化,既有精华更有糟粕,在网络中,同样存在大量的暴力语言或污秽语言,如“脑残”、“2B”等,这类粗俗语言的流行和广泛使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品位。

3.网络语言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运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恰当使用网络语言,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教师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用网络语言“每个人都要积极‘跟帖’,不能只是‘打酱油’”,对学生的表扬以“给力”代之。教师对网络语言信手拈来,运用自如,不但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敬佩,而且能给学生树立灵活运用语言的榜样。

3.2借助网络语言增强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

各类公文和应用文写作教学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和重要部分。公文和应用文词句表达要准确,对语言规范性要求很高。网络语言的随意替代、错字别字、有意曲解、语法混乱与此刚好相反。教师可以借助对网络语言的分析对比,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规范语言,增强语言规范意识。

3.3运用网络语言激发学生的语言创新热情。

创新是网络语言最大的特点,不管是符号创新还是组合创新或旧词新用,都能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或使人忍俊不禁,或令人对其妙用赞叹佩服,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教师可通过对网络语言创新分析,引导学生探索语言的创新和使用。例如对“囧”字热潮的分析,对各类造句热潮的解读和跟踪,等等,都可从多个角度分析语言运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总之,网络语言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语言的流行对高职学生语言学习的影响不断深入,网络语言既对高职语文教学提出了挑战和冲击,又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规避网络语言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语言为课堂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张晓苏.当代网络语言的特点及流行的文化原因[J].学术探索,2012(5).

【关键词】社交软件;积累;忘字;浅尝辄止;网络词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33-02

据权威网站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寒假时间都花在运用社交软件进行手机聊天上,并且讨论的70%都是与学习无关的话题。长时间地将时间花费在手机上,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笔者身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从语文学习的四个维度来谈谈社交软件对中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

一、识字写字与提笔忘字

学生运用社交软件可以进行聊天、查看每天的动态信息。对于还在识字写字阶段的中小学生来说,常常利用社交软件聊天打字,对其拼音的训练以及文字的积累都有着很大帮助。但是其给人方便的同时也加剧了提笔忘字的情况。

1. 积累语言文字

社交软件是学生手机电脑软件中用得最频繁的软件之一。这些软件功能多样,除文字聊天外,更是集新闻、娱乐、语音、视频功能等于一体。就拿微信来说,刷刷“朋友圈”,看看别人分享的新鲜事、文章、图集、视频……内容丰富多彩。在充斥着文字的聊天软件中,也是一种对学生“三观”的改造过程。逗趣的语言可以增加学生的幽默感,深沉的语言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优美的语言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偶尔看看别人的人生经历又吸取了经验教训……能够唤起学生们情感共鸣的文字,自然也就印象深刻。

2. 加剧提笔忘字情况

屏幕输入的方式看似解放了双手,不需要一撇一捺地着紧用力,只需轻轻点点,实际上也是“解放”了大脑,使得我们真正写起字来感到生疏,尤其是一些不常见的字,更是加剧了这种提笔忘字的情况。而中小学生们的社交软件运用也是得心应手,日记、心情、备忘录都是以“状态”的方式呈现。如果用屏幕输入的方式代替了手头表达,长此以往,对那些还在识字写字阶段的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学生最好对日记、随笔、备忘录这些有条件手写就手写,既锻炼了写字能力,也缓解了这种提笔忘记的情况;对热爱书法的学生来说,更是一种锻炼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3. 辨不清楚四声和笔顺

汉字有音调有笔顺,似乎我们运用起社交软件来,根本不需要顾及这些,拼音输入的方式根本不需要为这一问题而烦恼。可是,当前的学生不得不面对各级考试,而语文考试得第一题都是字音题!如“下列字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下列字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问法虽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考察字音或音调。这对于习惯用打字软件查字词的同学也是颇具挑战。

还有一个拼音输入带来的就是汉字的笔顺问题。平时练习中也几乎没有笔顺这类题目,这种倒笔顺的习惯一旦养成,对文化传统的影响就大了,尤其是对立志做教师的学生影响可就大了。

二、快餐式阅读的利与弊

社交软件风靡的同时,快餐式阅读也盛行起来。“快餐式阅读”是指只是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不求甚解;它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只需要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而已,从而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如今,通过社交软件,快餐式的阅读已渗透给了还在处于成长学习阶段的中小学生们。

1. 明显增加信息量

快餐式阅读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种“浏览”,它使得阅读变得越来越轻盈和丰盛。电子产品的出现,让我们只需手指一动,各类信息唾手可得。快餐式阅读将每天的新鲜事、热点新闻都以精简的语言、大量的图片、新奇的视角、极端的评论纷纷送来,以夺人眼球。它不需要我们思维的辅助,就能填充大脑中暂时的空白状态,给人以适当消遣,来博得人们轻松一笑。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种快速获取信息的方式。茶余饭后,大家利用手机浏览最新的信息,既缓解了学习压力,也增长了见识。微博上的时事热点,更是成为学生讨论的焦点。学生想要获取什么信息,只要轻轻一点,相关话题便会一拥而至,让人眼花缭乱。语文学习更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相对于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来说,手机能够接触到的阅读真是浩瀚无边。如果能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日积月累,学生定会受益良多,势必会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整体提高有巨大帮助。

2. 不求甚解、浅尝辄止

现在阅读已经不拘泥于纸质书稿,快餐式阅读俨然已成为一种趋势。虽然快餐式阅读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即使有光鲜的包装:精美的图片、博人眼球的标题……但也无法掩饰它内在的空洞与苍白,无法描绘生活的本色。如果经常阅读这类文字,会使得学生缺乏独立思维、判断的能力,对语言文字的训练毫无帮助。此外,在课外阅读时,学生也只注重故事的情节,谈不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更别提语言文字的情感熏陶和审美趣味。青少年长期受这种“轻阅读、浅阅读”的影响,难免会变得浮燥起来,无法静下心来安心阅读。即使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学生们也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所以,对于急需补充精神营养的中小学生来说,快速的阅读、海量的信息无法承受训练语感,提高语文素养之重。倘若阅读浅薄化、快餐化、功利化在全社会蔓延,势必会造成整体国民文化水平的“营养不良”。因此,深层次的经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

三、会写与不会写的矛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快餐式阅读的影响下,学生能迅速接触到很多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案例支撑,使文章更有说服力。但是前面也说到,学生们通过社交软件看到的也只是表面空洞浅薄的网络语言,写作起来达不到深度,缺乏内涵与美感,因此就产生了一种会写与不会写的矛盾。

1. 迅速反应能力的自我培养

由于一些自媒体、营销号、公众账号往往喜欢利用新颖醒目的标题来吸引阅读量,“微博”“说说”的字数限制更是使得内容言简意赅,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阅读到很多内容,接受大量信息。更何况现在的作文出题大多围绕时事热点话题,让学生谈谈看法。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就在刷刷“微博”“朋友圈”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实事,积累了各种各样的写作素材,以备不时之需。所以,社交软件也是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灵感,培养学生对写字题材的反应能力。笔者也常钟情于看微信订阅号里的文章,寥寥数字加上精美的配图就能让人身临其境。但是,对于还在身心成长的中小学生来说,更具吸引力的却是娱乐八卦新闻或是一些极端评论,处于对事事好奇的年纪,青春懵懂的他们有时候也会分不清善恶美丑。因此,教师要做好对其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防止网络上错误的观念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2. 网络语言的负面影响

网络语言根植于传统语言的母体,它是网络时展的产物。与传统语言相比,其个性鲜明、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表达效果受到学生的力捧。但是其中的另类语言不仅不符合语法规范,也不符合对写作的表情达意的要求,且缺乏内涵与美感。学生们使用社交软件聊天的时候,常常有词汇滥用、语法的混用的情况出现。例如“忒好”“很女人” “郁闷ing”等,并存在大量使用数字、字母谐音借代文字的情况,例如“TMD”“BT”“886”等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言不仅会对中小学生书写习惯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学生正确地表情达意,能够立意准确。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写作就是要抒发内心情感,要能够写出打动人的语言。但是受网络上的快餐文化以及粗俗语言的影响,学生更倾向于用网络语言表达自己,他们的习作难免会显得立意浅薄、审美偏差。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纠正学生使用网络语言的坏习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对标点符号的忽视

最后一点需要强调一下的也是社交软件聊天带给学生们的坏习惯,那就是标点的正确使用问题。标点符号是现代书面语里的有机部分,起着语言辅助作用,表示停顿、语气和句子中某些词句的性质,帮助理解语句。学生可以在社交软件上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简单沟通,对标点符号的用法抛之脑后,更有甚者为不标明标点,直接空格代替。殊不知这样的打字习惯对学生的现实写作也产生了影响,使得学生对于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渐渐淡忘。因此,教师在学生们的日常写作训练时,就要时时注意纠正学生使用标点的习惯,切勿将网络聊天的坏习惯带到现实写作中来。

四、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

口语交际能力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能力之一,是学生谋取职业、走向社会的必备技能。社交软件也为学生日常的口语交际架构了一座桥梁,学生可以足不出户,还通过群聊视频、语音,就可以如同面对面似的交谈起来。

1. 日常交流的便捷

社交软件上丰富的表情、动态图片,比现实中聊天有趣得多,而且其匿名的方式,使得学生想说就说,无所忌惮。此外,教师也可以上传视频在社交软件上,让学生们一起观看讨论教学内容。在生活中,家长不在家时,也可以通过与孩子视频知晓孩子的动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家长多和学生口头互动,在没有条件面对面交谈时,跟学生作语音、视频互动也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锻炼。因此,社交软件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学生的日常交流。

2. 现实生活中的沉默寡言

方便交流的同时,网络上的粗俗鄙陋的语言也不断地灌输给了学生。在微博上经常可以看到有中小学生通过匿名聊天的方式用粗暴的语言宣泄平时学习生活的压力和不满,乐此不疲。许多现实中不敢说的话,在网络上也有恃无恐地肆意妄言。这样的聊天方式似乎可以获得比现实中说话获得更多的。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交流。但是长期沉迷于网络交流,与现实隔绝,会使学生的性格变得孤僻、少言寡语。许多学生在网络聊天中很活跃,在现实生活中却沉默寡言,不愿与教师、家长以及同学沟通。在语文课上,不愿积极发言,或者无法用口头语言准确表达;但一回到网络上,立刻又回到奔放活泼的状态。因此,语文教师需要经常与此类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举办一些班级活动促进师生友谊,让其感到现实生活中的美好。

社交软件是现代人交流的必备品,中小学生若能妥善利用其优势,对他们的语文学习的帮助也是指日可待的。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社交软件,教导其切勿沉迷其中。同时,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与社交软件带来的优势相辅相成,安定学生浮躁的内心,获得真正有意义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那么,这些表情符号是如何而来的?它们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作用?

一、网络表情符号(emoticons)简史

1.网络时代之前的表情符号[1]

从象形文字到网络表情符号,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突破书面表达局限的尝试。在电脑与网络平台还没有广泛应用的时代,人们就曾尝试用各种符号来表达特定的含义。如在摩斯密码中利用特定的数字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或利用排字方法设计出特定的表情。较为成功而被广为人知的是军旅出身的自由艺术家Harvey Ball为一家保险公司提高士气并培训员工所设计的黄色笑脸(Smiley)。这张微笑的脸很快风靡全球。

正是这一系列的探索,为现在的网络表情符号的成型与发展奠定了广泛的认知基础。

2.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2]

到2009年,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已经度过了27个年头。它是由卡耐基大学计算机学院的Scott Fahlma教授创造的“:-)”笑脸符号。而直到数年前,通过卡耐基大学教职人员与学生的努力,大家才在旧的数据库里找到了Fahlman教授发的第一张带着“:-)”笑脸符号的消息贴,证明了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的产生时间是1982年9月19日中午11点44分。

“:-)”笑脸符号的产生如同网络生活中的许多重大变革一样,都是由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触发而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卡耐基大学的电子公报板(相当于今天网上的论坛)是大家交流信息的新玩意儿,老师和学生们经常在上面讨论学术问题、寻物启事或者聚会公告。Fahlman教授发现,有时候一条本意用来搞笑的消息以后,总会被其他严肃的学者和专家以极其科学和严谨的态度进行分析和讨论,完全失去了消息原本幽默的含义。所以他灵机一动,提议今后在用来开玩笑的消息时,大家在标题前加上“:-)”笑脸符号加以区别。这一做法受到广泛的欢迎和推广。九十年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推广,很快“:-)”笑脸符号在网络世界里风行起来。

3.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网络表情符号也迅速丰富壮大。

(1)从形式上,网络表情符号突破了单纯的文本形式,以不同的面貌(相应的图像或动画形式)广泛地应用与网络社区交流(论坛、在线游戏等)、即时会话(网上聊天、短信交流等)和邮件。

(2)从内容上,网络表情符号延展了自身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对人的表情的描摹。一方面,动画技术的引入使动画角色(包括该角色夸张的表情、肢体动作或该角色的一段镜头语言)成为了网络表情符号的内容;另一方面,非角色化的内容也成为了网络表情符号。如QQ聊天工具提供的默认表情中的“一杯茶”或“一支玫瑰”等。

二、网络表情符号(emoticon)的应用是经过设计的定制化、卡通化的自我表达

1.对于网络表情符号(emoticon)的定义

从网络表情符号(emoticon)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网络表情符号是指在网络信息交流过程中,在文字传达之外用来表现使用者心情、状态和态度等即时情态的非文字符号。从制作技术角度来讲,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发展,除了原有的文本表情符号,还逐渐发展出图片表情符号或动画化表情符号,赋予了网络信息交流更丰富灵活的表达方式,这些图片和动画表情符号也被称作网络符号表情。在内容角度来讲,网络表情符号又可分为角色类网络表情符号(拟人的表情、动画角色)和非角色类网络表情符号。网络表情符号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

英文Emoticon是Emotion与Icon的结合,可直译为“情绪的符号”。

2.网络表情符号(emoticon)的应用是使用者情绪表达的定制设计过程

除了形式灵活、内容丰富这两个特点以外,网络表情符号还具有交流体验的即时性、交流方式的可设计性和交流文化的地域性以及网络表情符号设计与使用的自发性与双向性特点。

(1)交流体验的即时性

毋庸置疑,交流是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在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内容里,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与语言、声音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我们的面部表情是我们情绪的表达,揭示了人类自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实验证明,即使在差异很大的文化领域中,除去一些微妙的情感体验或独有的文化因素影响,人们面部表情所表达的“喜(欢喜)”、“怒”、“哀(愁)”和“乐(愉快)”这四种基本感情都是相似的。因此,也可以认为人类的基本情绪的面部表达方式是共通的。[3]

以人类基本情感为基础的网络表情符号在人们通过网络交流时,结合交流内容的上下文,可以快捷生动地传达出交流者的内心情绪,使交流者们迅速处于同一语境氛围中。甚至在一些微妙的语境中,网络表情符号可以起到一语双关、锦上添花的效果,极大丰富了网络交流的情感细节。

(2)交流方式的可设计性(虚拟/隐蔽/谎言)

符号能够表示不同的含义,并被用于多种目的。符号也是被人们用作获取事物信息并引出结论的途径。[4]尽管网络表情符号可以直观迅速地传达交流者的情感,它却依旧是人们构建“虚拟身份”的手段。表达者可以对它的使用进行斟酌和设计。对于熟悉和关系亲密的人,一条手机短信中的笑脸符号可能真实使用了它的图像能指:幸福的笑容/欢愉/对于两者之间关系的满意/对于所表达内容的满意;而对于陌生的和关系疏远的人,这一符号则只是一种礼貌的表达,甚至可能是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试探。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使这一笑脸符号在交流中变得充满玄机,疑惑重重。

在进入一个主题论坛的新手所发的消息贴中,我们可以经常看到表示谦逊的笑脸;而在主题论坛的成员或管理员的消息贴中,则可以看到更多大胆表达个人情感的表情符号。这种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就如同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新员工与老员工的关系处理方式一样。

网络在线游戏中,“人妖”(网络用语。泛指在网络在线游戏中扮演与自己真实性别相反的游戏人物)在交流中对于网络表情符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所扮演形象的设计与维护。

可以说,有网络表情符号参与的网络交流,更像是交流者“自身所向往成为的精神形象”的面对面。交流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语境上下文和自己想要扮演的性格特征来选择所使用的网络表情符号。

(3)交流文化的地域性

人类文化从视觉认知和感受的角度,可以分为文本文化和图像文化两大类。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 文本成为这个阶段为了更系统准确地传达和沟通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符号系统;图像则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模仿和想像所创造的另一种表现与传达的方式。图像所呈现的力量在特定的环境下可以得到极大的反馈。[5]

网络表情符号发展到今天,并不是单一发展的。作为图像符号,它的发展历程与媒体、创作者、使用者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差异都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时至今日,在网络生活中的网络表情符号仍然有着明显的东西方文化差异。

从图形构成方式来看,以文本网络表情符号(文本网络表情符号虽以文本符号构成,执行的是图像符号的功能,因此属于图像文化的研究范畴)为例,一般常见的西式表情符号是:“:) 喜,:( 怒,:| 哀,:D 乐”,一般常见的东方表情符号是:“(^_^ )喜,(>_

由于日韩文字输入系统的独有字符,还出现了带有日韩色彩的文本网络表情符号。

日本人称自己的文本网络表情符号为颜文字[6],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颜文字,一类是组合比较复杂的图片式颜文字。前者用来形容作者的心情、表情,如“”表示愤怒,“”表示嘲笑等等;后者被称做Shift_JIS art,是极具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及日本文化中重视视觉信息的特点的一种表达方式,充分发挥了日语的符号系统所具有的丰富的视觉表现力,被广泛应用在对日本社会生活有着很大影响的2channel网络社区。

颜文字作为日本人网络交流中被频繁使用的一种网络语言,呈现出了与欧美的表情符号不同的特色和发展轨迹。

在韩国,利用独特韩语字体组成的文本网络表情符号也日益流行起来。

中国的文本网络表情符号呈现虽然在网络交流中呈现东西方特色互相交融的特色,但一些符号仍然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如用两个汉字来组成新的字以表示强调的:“弓虽”,“走召弓虽”,“女子”,“黑犬”等;还有从日本舶来的“orz”(失意体前屈)与甲骨文结合表示“无奈、服气”的“濉保都在华语网络交流中形成流行趋势。,

(4)网络表情符号设计与使用的自发性与双向性特点。

尽管各类不同风格的商业网络表情符号被大量投放在网络社区、即时会话工具(包括不同品牌的手机)与邮件系统中,将角色设计成为网络表情符号来推广似乎也成为卡通角色设计的一个环节,我们也不应忽视网络表情符号在设计与使用上的自发性。任何人都可以创造设计属于自己交流环境的网络表情符号并决定如何应用。同时,一个网络表情符号是否受到欢迎,也可以即时从网络交流过程中体现出来。这种双向性的及时反馈和对符号识别性的迅速建立,也正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卡通角色要跻身网络表情符号这一行列的原因。

从网络表情符号的以上特点可以看出,人们什么时候使用网络表情符号、使用什么样的网络表情符号以及使用网络表情符号后想要达到的目标,实际上都是经过人的大脑有意识选择处理过的。在网络平台交流中,专门设计的商业网络表情符号与交流者自发创作的网络表情符号都可以与大家共享,供每个人选择定制属于自己的“精神形象”。从这一点来看,Emoticon中的“Icon”的使用非常恰当。

3.使用网络表情符号的过程是使用者卡通化“自我(ego)”的表达过程

如果说早期的文本网络表情符号是对人类基本情绪表达的描摹,那么现在的网络表情符号则是使用者对当下个人情绪经过设计的卡通化表达。

在网络交流过程中,即使交流双方不能够面对面,信息的及时传达也会造成了双方好像在“当面交流”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也会因为这种“当面交流”的流畅而互相了解产生熟悉感。对于是否表达真实的“自我”亦或是虚拟的“自我”,在交流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表达都是可选择、可设计的。

“卡通化表达”是指使用者对“自我”进行了拟人与夸张的幽默处理。这种处理可以让使用者突破文本文字平板,能够生动快速地营造话题的情境。这种处理方法不但体现在对于网络表情符号的选择使用,而且也体现在使用者的语言使用上。如对于无奈的形容词“汗”或“Face palm”、对于不能理解和忍受的形容词“雷”或“Drop dead”和对于喜爱的事物的态度“花痴”或“Dreamy eyes”等。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还是网络用语的更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动漫作品流行的影响。

拟人和夸张的幽默处理是构成卡通文化独特的文化语言的基础。卡通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日益深入推动了在网络交流中人际交流行为方式的更迭。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在对卡通文化语言广泛理解基础上,网络表情符号的创作和使用是使用者卡通化“自我”的过程。

三、网络表情符号(emoticon)的应用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卡通文化发展

网络表情符号虽然在整个网络文化中占有很小的位置,但是它却像一场飨宴中佐味的调料,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它传播快,使用范围广,一些卡通角色作为网络表情符号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并拥有了稳定的目标受众群。如著名的网络形象“兔斯基”。一些卡通角色通过网络表情符号的设计与推广,扩大了原有的品牌识别度,如卡通品牌“悠嘻猴”等。

现在,在卡通角色设计中,对于角色的网络表情符号设计成为了建立角色形象识别度的重要环节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看到这一方式的利与弊。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卡通角色都适合制作成网络符号表情。制作粗糙、角色性格模糊的网络表情符号是对卡通角色形象识别的伤害。

其次,商业网络表情符号目前依旧面临着收费难、管理难的困境[7]。盲目投入制作网络表情符号可能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综上,网络表情符号的应用是建立卡通角色品牌形象的独特方式之一,能够潜移默化地推动卡通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准确深入地了解卡通文化产业目标人群的网络生活习惯是如何能够更加灵活的利用这一方式的基础。对于网络表情符号的研究这一课题应该被纳入卡通文化产业的研究中。

本文地址:http://yybeili.xhstdz.com/news/1172.html    物流园资讯网 http://yybeili.xhstdz.com/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更多>同类最新文章
0相关评论

文章列表
相关文章
最新动态
推荐图文
最新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