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推荐
科技扶贫路上的三颗“中”国心——记中科院女科学家扶贫故事
2024-11-11 03:01

科技扶贫路上的三颗“中”国心——记钟彩虹、仲乃琴、钟瑾的中国科学院女科学家“三‘中’扶贫”故事

科技扶贫路上的三颗“中”国心——记中科院女科学家扶贫故事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中国科学院众多扶贫项目和对口帮扶地区中,有这样3位“巾帼英雄”:她是猕猴桃创新育种团队的第三代“掌门人”,经过10余年的努力,实现了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从2006年的6万多公顷到现在29万公顷的飞跃;她说自己只会种土豆,得知全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都位于马铃薯主产区时,她用小土豆干了一件大事情;她是全国微生物研究领域的顶尖人才,却常年泥沙覆身奔走于田间地头,只为牧民们的草料在秋冬季节散发“清香”。

 

钟彩虹——猕猴桃技术扶贫

钟彩虹:“老百姓很实在,猕猴桃不好吃,就卖不动;放不住,就运不出去;产量低,就不想种。所以,猕猴桃产业需要好吃、耐放、高产。”

从扶贫角度来说,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的工作区域正好和贫困地区结合在了一起;猕猴桃推广新品种经济的区域是深度贫困的地方;团队对口帮扶的贵州水城县又恰巧是中国科学院的对口帮扶县。这些巧合都和农业、农村、农民息息相关。无论精准扶贫,还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们只是在做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们学农为啥?不就是把成果给老百姓用嘛!

猕猴桃这一酸甜可口的水果,现在在超市和水果店都能看到,你可知道:在1978年,全国猕猴桃种植面积不足1公顷,正是有了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40余年的不懈努力和倾力推动,才让猕猴桃“飞入普通百姓家”,也促使我国猕猴桃产量跃居世界第1位,2019年实现总产量300.55万吨,占全球产量一半以上。

钟彩虹,正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科研团队的第三代“掌门人”,从事猕猴桃研发种植工作已有28年。“我19928月参加工作,从1993年元月份开始做猕猴桃研究种植到今天,是看着产业一点点乘着政策东风成长起来的。现在,无论是种植水平,还是果园设施,我们的果园都和新西兰的没有什么差别了。”钟彩虹笑着说,我们学农学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把团队研究的这些技术和成果,通过渠道输送给老百姓嘛!猕猴桃产业为我国扶贫攻坚战作出贡献,同时也正是这些年扶贫工作的全面展开,促成了猕猴桃产业的快速发展。

从贵州水城到浙江泰顺,从湖南花垣十八洞到湖北咸丰和十堰……哪里贫困,钟彩虹和她的团队就扎进哪里。“这些年我们扶贫点很多,确实特别困难,我印象很深的是在云南屏边山区,很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寨子,整个村子都住着老旧房子,孩子和老人都穿着破旧衣服。一看有专家过来帮他们指导如何种植猕猴桃,一个村寨里面一起杀一头猪——吃猪肉宴,这是他们招待贵客的最高礼仪。”钟彩虹说,像云南屏边和湖南花垣,这些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太渴望种植技术了。“老百姓一听说专家要手把手教大家怎么种植猕猴桃,都跑到田间地头来了,里三层、外三层地围着听,都很认真,大家还主动提问题,就没有隔阂了。”钟彩虹笑着说,刚开始老百姓还躲得远远的,怕听不懂或专家架子大,时间一长,见专家们也撸着袖子、挽着裤腿和老百姓一样,他们也就放松了。

2012年去贵州水城,路上就要花五六个小时,没有高速,像桃子和李子即使采下来还是硬的,运出去也已经坏了。”钟彩虹说,前期“红阳”猕猴桃品种不耐储,没几天就会坏。后来通过栽培技术革新,果子的耐储性提高了,随着品种更换和技术迭代,一些猕猴挑的品种能够在低温下储放六七个月,常温下也可以放20多天,储藏性非常好。

帮扶一个农业企业,就是帮扶一大批老百姓

在湖南花垣,这几年得益于政企合作,促使猕猴桃产业得以快速发展。“我经常觉得帮扶一个农业企业,就是帮扶一大批老百姓,企业的成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老百姓亲眼看到了效益,自然就愿意跟企业合作。”钟彩虹说。钟彩虹的团队同花垣助农企业合作,很好地帮助了当地老百姓脱贫。从前期整地到最后建园,整个过程投资都由政府和企业来完成,老百姓只要动工就有收益,所以很快就脱贫了。企业投资不能马上见收益,但抗风险能力远高于老百姓个体,等上四五年就能逐步收回投资成本并实现盈利。

“借助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红利,很多助农企业集中流转土地进行种植,这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很有帮助。企业把传统农民转换成了产业工人,这是非常不错的。一定能摘掉当地老百姓的穷帽子!”钟彩虹激动地说。这么多年,通过钟彩虹团队的努力,猕猴桃种植销售这个产业链上,已经与数以万计的果农家庭通过助农企业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们靠种植猕猴桃生活,供孩子上学,为父母养老,这条产业链成了果农脱贫致富的“黄金栈道”。

果农按照企业标准化技术要求,把果树打理好;企业做好选种、监管、采购、储藏、运输和销售,从家庭农场到合作社,再到企业的产业链就形成了。这样一来,科技对接企业,向企业技术员提供支撑,他们再对接果农,效率就呈指数型增长起来了。中国科学院转化科研成果、企业构建产销链、果农落实种植技术,“三者合一”的科技扶贫之路,是科技助农、科技兴业的最美交响乐,也是中国科学院不断推进“科技扶贫”的真实写照。

寄语

钟彩虹寄语:这两年一直在写关于猕猴桃栽培理论与生产技术的2本书,分别给中层技术人员和基层老百姓参考使用,希望能够为基层老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技术。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国也能打造出一个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猕猴桃品牌!

 

仲乃琴——马铃薯技术扶贫

仲乃琴:“我是中国科学院最普通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别的都不懂,只会种土豆。”殊不知,我国70%以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都位于马铃薯主产区。命运将她和那些最穷苦的人们绑在了一起!

人人都知道云贵川的自然风光好,殊不知那里分布着诸多全国最贫困的乡镇和老百姓。2015年前的贵州省水城县清林乡,全乡没有硬化路面,没有饭店和旅馆,找不到商店,当年才建好第一个邮局……仲乃琴团队就是在这里,种出了“科技之豆”。

科技扶贫最好,可以拔“穷根”!

“贵州水城县清林乡是国家级贫困乡镇之一,一穷二白!我们带着马铃薯种植技术一竿子插下去,下定决心要扶就扶最贫困的地方,这样才有意义,才有成就感!”仲乃琴说,他们当晚和乡党委书记聊到深夜;书记兴奋地一会儿蹲到地上,一会儿站起来踱步,第二天一早就拉着专家挨村挨寨的转,了解实际情况。在调研过程中,仲乃琴发现,由于当地山高路险,适合种的作物种类极少,实际上就只适合种土豆。为了不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仲乃琴团队联合乡政府,在田坝村共同启动“千亩示范窗”项目,运用环保技术将马铃薯的晚疫病防好,产量和效益当年就增加了。“立项时,我们团队的四个人就站在田埂上,像中国女排一样把手摁在一起,一个摞一个,立下‘军令状’:一定要把这件关乎老百姓吃饭问题的项目做好!”那一年,除了马铃薯,红辣椒和人参果也用同样的技术实现了高产高收益,田坝村的188个农户一下子就集体脱贫。仲乃琴兴奋地说:“后来水城县委书记希望我们通过帮扶生产脱毒微型薯和原种的龙头企业,把这些绿色种植技术在全县推广。”就这样,在地方政府、种植企业、合作社的多方努力下,科技扶贫的效果非常明显。“在贵州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扶贫是最好的,可以拔根儿!不会让老百姓二次返贫,正如中国科学院所说的‘科技造血机’”。

据悉,仲乃琴团队的扶贫点遍布全国多个贫困县。在宁夏,他们联合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进行跨学科协同攻关,研发出肥料增效、农药控失、疮痂病防控和马铃薯捡拾机等多项先进技术,建立了一套马铃薯丰产增效技术体系,并进行推广。贵州六枝特区、内蒙古商都、云南昭通等地种土豆的农民,广西和云南的蔗农,山东的菜农……哪些地区的老百姓最贫困,他们就到哪里去。“我只是一个种土豆的,幸运的是有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和技术,把各地需要帮助的老百姓召集起来做了一点点事情,多解决一亩是一亩,老百姓的微笑,就是我们发表的最好论文。”仲乃琴笑着说。

赶上国家的扶贫政策,才有了今天的一点成绩

“真的是赶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贫的好政策了,政府有号召才给了我们为老百姓服务的机会。否则,那些科技论文不知道要在书中沉睡多少年,实验室里的科学技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到实际中去。”仲乃琴腼腆地说,“中国科学院给的扶贫经费,拿了就必须得干事,要干就得干最难干的事,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只做‘锦上添花’的事情谁做不来?”

据仲乃琴介绍,很多扶贫项目都是和当地政府一起牵头,先通过与企业联合搭建技术和销售平台,同时让各村各户成立乡镇合作社搞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在昭通,这种绿色技术和合作模式不但让老百姓脱了贫,还打通了东南亚市场,做起了出口。我们帮扶的企业2020年土豆种植面积拓展到10000亩,那得覆盖多少贫困户?造福多少劳苦大众?”仲乃琴激动地说。一家一户教技术确实存在局限性,只有让政府、企业、农户实现三方联动,才能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说起中国科学院的扶贫特色,仲乃琴认为科技扶贫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利器,农业科技跟得上,技术真的用得着,就能实现增产增收。“扶贫事业是一个伟大的事业,真的是造福千秋的事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应该抛下劳苦大众,应该让他们也享受平等和机会。”仲乃琴说。

10多年来,仲乃琴团队先后在全国建立核心示范点20余个,直接培训农技骨干1000余人,赠送技术手册7000余份,直接带动近5000名贫困群众提高农业科学技能。“我就只会种土豆,别的干不来的!扶贫的这段时间,让我觉得踏实,虽然日子过得飞快,但心里是实实在在的踏实。”

寄语

仲乃琴寄语:我还有4年多时间就要退休了,正如我先生所说“岁月留给我们工作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我会努力把这4年多干得满满的,不浪费一天时间;为了扶贫和乡村建设,我还愿意发挥我所有余热。我也会撵着团队的成员们拼命干,能多干一点是一点,能多做一个技术出来就多做一个出来。

 

钟瑾——青贮技术扶贫

钟瑾:有些老百姓不太懂“青贮”“菌剂”等词的具体含义,但看到菌剂让草贮存的好,闻着香,牛羊吃得带劲,秋冬少掉膘,就觉得这是牛羊的好口粮!

“也许,女科学家更细心一点,也更容易共情,自然而然地会把自己的情感放进老百姓的感受中,所以他们觉得我亲切,就没有距离感了。”钟瑾笑着说,她很庆幸自己身上有这种亲和力。

“青贮菌剂”有点像馒头里的酵母,加了才可口

中国科学院和内蒙古库伦,钟瑾和张铜会……好多名字,因为扶贫联系在一起,这一“贴”就是10余年。“其实,扶贫工作我们一直在做,在库伦待的年头最长,是因为那是中国科学院对口帮扶的国家级贫困旗县。”钟瑾说。

“非常希望您能来库伦看看,帮帮我们这里的农牧民。”2015年的一天,钟瑾收到一封已在库伦旗挂职副旗长的中国科学院的同事张铜会研究员的电子邮件。据介绍,与很多北方牧区一样,当地冬春饲草缺乏,牛羊最多只能吃牧民通过传统方式贮存的草过冬,掉膘严重,只能等来年春天新草长起来,再慢慢“吃回来”,损失很大。钟瑾听罢,简单收拾行李,和同事们自备干粮就上路了。

“到了当地,我们直接下户,到农户的青贮窖后,仅仅是看一看、闻一闻,就知道当地的青贮加工技术还处于原始状态。”钟瑾说,青贮窖大多是在自家院子或田间地头挖的土窖,窖周边发霉的饲草很多,霉味或刺鼻的气味很重,手摸一下半天洗不去臭味。当地牧民靠天吃饭的贮存方式不仅使饲草损失严重,营养价值大打折扣,同时发霉易产生黄曲霉等毒素,直接危害牲畜甚至人的健康。

随即,钟瑾带领她的团队,在当地采集各种样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同时分离筛选适合当地草料青贮的功能微生物菌株,并进行复配,随后带着研发的复合青贮菌剂再次进入库伦。“每年89月,我们到当地田间,手把手教当地牧民采用窖贮及裹包等不同方式,青贮加工全株玉米及玉米秸秆等饲草原料,但牧民们认为这些菌是‘药水’,心里还是有不少顾虑。”钟瑾回忆说,不能讲科学的大道理,就把菌种比作酵母,说把它加到面里发馒头,才能发酵起来并且保持口感香甜;以前的草料牛羊不爱吃就不长肉,如果用微生物技术让它的营养保持,新鲜多汁,色绿味香,牛羊吃得好不掉膘,来年卖钱也就多。这样一说,大家也就接受了。

老百姓得到了实惠,自然也就能接受科技

菌剂的良好效果,当地的农牧民们看在眼里,笑在心里。还没到青贮季节,当地的农牧民就纷纷找到张铜会副旗长,希望还能继续用上钟瑾老师研发的菌剂。多地的饲喂结果也陆续证明了青贮菌剂的“威力”:用菌剂青贮加工的饲料,相比传统青贮方式,可使喂养的羊增重11.8%,饲料转化率提高13.4%;饲喂奶牛的收益则体现在每头每天就能多出3.28元的收入。“第二年,张铜会副旗长提前一两个月就联系我们,想让我们早点儿到库伦旗,让更多的牧民学到这项技术。”钟瑾说。她们带着菌种手把手教技术,张旗长就叫了周边更多的农牧民及贫困户过来学习方法和运用,学完之后再教周边其他农牧民。就这样,菌剂青贮加工技术犹如星星之火,在美丽的大草原上绽放出散发着青草香的成片鲜绿。

后来,张铜会带着钟瑾团队到当地畜牧局和农业局,到贫困点,年年都会去。局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听讲的牧民换了一波又一波,但科技扶贫一直在路上。“库伦旗20203月脱贫‘摘帽’,为了稳固后续工作,我们的服务还在继续,因为内蒙古有很多畜牧大旗县,他们需要我们,需要高水平的‘青贮’技术。”钟瑾自豪地说。钟瑾的团队在库伦青贮技术扶贫工作中,2016年示范指导贫困户加工玉米青贮3000吨,2017年加工6000吨,2018年加工8100吨,科技扶贫效果愈发显著。现在,当地农牧民不仅实现了饲草料自给自足,有的还收购牧草,购买裹包机,建起了青贮饲料加工厂,产业化形态初现。

在过去的10余年里,钟瑾带领的团队始终践行中国科学院“授人以渔”的科技扶贫理念;除了帮助库伦旗脱贫外,他们奔走于全国各地,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奔向哪里。在内蒙古,茫茫草原上奔走几百里路没有厕所和遮挡物,他们就撑一块布遮挡解决;在青海,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和强紫外线直射,奔走在各扶贫点;在广西,跋涉一边高山一边悬崖的泥巴路,爬一天只能走一两个扶贫点,教会六七个人“青贮”技术……“在广西贫困户家里,我们的工具就是盆、桶、铡刀,再无他物。我们因陋就简,刀砍人扛,我也帮他们用铡刀铡,去喷洒,然后压实,全是最原始的人工、最简单的方法。农民们听得很认真,都穷怕了,指望着掌握这些技术脱贫呢!”钟瑾说,其实老百姓最真、最朴实了,你能让他们得到实惠,他就念你的好,自然也就能接受你传授的科学技术了。

寄语

钟瑾寄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生态草牧业发展中,采用青贮等加工技术获取优质饲草料进行高效养殖,提供优质安全的肉奶等畜产品,是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不仅将有力提升我国肉蛋奶的安全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进而增强国民体质,而且将直接关联和服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精准扶贫”工程,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健康中国作出贡献。

 

结语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科技扶贫路上的三颗“中”国心——记中科院女科学家扶贫故事】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yybeili.xhstdz.com/quote/80201.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yybeili.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