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动态
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
2024-11-11 02:33

来源:《新闻爱好者》

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

【摘要】我国新闻学者要担负起保卫、创新和发展中国新闻学的使命与责任。在当前的新环境中,面对“新闻无学论”的各种挑战,“保卫新闻学依然任重道远”。中国新闻学要实现创新须适应时代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和解决中国问题、树立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发展中国新闻学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也是时代给予的责任,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本着“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尤其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以推动我国新闻学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使命担当;中国新闻学;保卫;创新;发展

“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是2017年第十届中国新闻学年会的主题。之所以确定这样一个主题,是希望借助这届年会总结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以来的近十年中,在保卫、创新和发展新闻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教训,同时探讨今后如何进一步保卫、创新和发展中国新闻学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在2017年第十届中国新闻学年会上的主题发言整理而成,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一、“保卫”新闻学依然任重道远

如今,新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学界、业界,乃至社会上已成为一种共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保卫”呢?下面想通过对“保卫新闻学”这一提法由来的梳理,以及当前所面临的新环境新问题,来说明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问题仍然需要大家关注和维护,“保卫新闻学”依然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和任务。

(一)“保卫新闻学”的由来

“保卫新闻学”的说法,缘于2003年10月教育部高等院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在安徽大学联合举办的年会。这次年会的主题是“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之所以要以此为题有其特殊背景。

自20世纪末起,随着传播学从西方的引进及其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与扩大,传播学在我国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和接受,其影响力越来越大,学科地位也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有人认为传统新闻学内容狭窄,因而主张将其归入传播学,成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有人主张,将传播学的一些内容引进新闻学,扩充为“新闻传播学”替代原先的传统新闻学;还有人干脆提出传统新闻学已经过时,应当用传播学代替新闻学等。当时一些人有意无意地轻估和贬低新闻学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成果,从而使得“新闻无学论”开始蔓延扩散。所谓“非科学论”“不独立论”“无学问论”“无用论”“浅学论”“失范论”[1]等观点时不时地会出来对新闻学品头论足,对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带来严重冲击和影响。也正是“新闻无学论”的出现,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关于新闻学与传播学关系问题的争论,引起了新闻学术界和教育界的重视。200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新闻教育学会联合召开的年会专门以此为题,组织与会者分析讨论,充分说明了在当时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第十届中国新闻学年会上,笔者作了题为《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的发言,指出“新闻无学论”的要害是否定中国新闻学有学,呼吁要正确看待我国新闻学,要正确认识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关系,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促进新闻学的学科发展。当时在场的兰州大学新闻系主任刘树田老师笑称:“郑保卫老师在保卫新闻学。”正是这样一句玩笑话引出了“保卫新闻学”的话题。从那以后,“保卫新闻学”在学术圈内不但成了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成了一种行动,许多人都在为维护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尽力献策,从而使得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逐步得到确认,渐渐进入了良性发展的时期。

之所以这样说,一是学界对新闻学学科地位表示出的普遍认可,这表现在“替代论”开始隐退,原先坚持这一观点的人在声言放弃,而“无学论”也开始淡出,公开坚持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二是业界对新闻学研究表示出的宽容、轻视和指责少了,配合与合作多了,相互间就共同关心的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合作开展科研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也在不断增加;三是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国家权威认定,在1997年新闻学与传播学一起被提升为一级学科的基础上,2004年又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发展的九大哲学社会科学之一,学科地位明显上升,资金投入也大大增加。这就为我国新闻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和巩固,以及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我国新闻学学科地位已经得到确认并在不断巩固的情况下,2007年笔者发表了一篇题为《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2]的文章,提出“发展新闻学”应当成为我国新闻界更加迫切的任务。

2008年,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作为会长,我把“促进新闻学科建设、推动新闻学术发展”作为研究会的工作宗旨之一,希望在创新和发展新闻学方面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这些年新闻学研究会通过举办学术年会、交流研究成果、出版学术论文等方式,为促进新闻学的创新发展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

然而,2009年《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3]一文的发表,使得新闻学学科地位问题又引起了人们的担忧。此文在开头虽然也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新闻学取得的一些成绩,但通篇内容却是在讲新闻学已经陷入了“学术困境和穷途末路”的“尴尬”处境,最后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来形容目前我国新闻学的现实状况。按照这一结论,我国新闻学经过30年的建设非但没有什么发展进步,反而是在逐步走向没落和衰败,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虽然此文只是作者表述的个人观点,但这些观点会影响人们对新闻学的认识和评价。为正视听,笔者当即写了《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与郜书锴同志商榷》[4]一文,在批驳该文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对新闻学的发展前景还不能过于乐观,“保卫新闻学”的任务依然不能放松。

(二)“保卫新闻学”的新环境新使命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我国新闻学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5·17”讲话)中,把新闻学同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人口学、宗教学、心理学十个学科,看作是需要“加快完善”的、对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十一个重要学科之一(排在第八位),并且提出了要将这些学科打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①的任务,更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闻学科的重视和期待,同时也反映出新闻学科得到了党和国家的认可与肯定。习近平的讲话对我国新闻学今后的创新发展是很好的激励和支持。

我国新闻界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积极探讨和筹划如何创新发展我国新闻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并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也有些不同的声音。最近有学者提出,“中国所谈的新闻学和西方各国所谈的新闻学是同一个新闻学”,并认为不应该把同一个学科划分为“某阶级、某党派、某民族、某国家”的新闻学,而且用“有中国特色的物理学吗”的反问,来推论也不该提什么“中国特色新闻学”②。笔者认为,其实这也是“新闻无学论”的一种新的表述方式。因为,“新闻无学论”的关键和要害是否认中国新闻学,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有学”,因为把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完全等同于西方新闻学,就是在否定中国新闻学。由此看来,“保卫新闻学”依然是我们今后的一项重要使命,对此我们丝毫不能松懈和大意!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中国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完全是“同一个新闻学”,如果新闻学根本就不分什么“阶级、党派、民族、国家”,如果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国特色新闻学”,那么怎么理解习近平的“5·17”讲话呢?!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世界上是独一份的”。他要求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要体现中国基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九大修改的新党章把习近平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治国理政思想表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作为我国今后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的独特性。显然,习近平的思想和理论同西方的思想和理论不可能是“同一个”东西。应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在世界上也是独一份的,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理论总结,是一种科学理论,对此我们要有自信。我们要认识到,中国新闻学就是中国新闻学,它有自己特殊的基因、内涵和品质。虽然它同西方新闻学在一些基本理论原理上有一定的联系,但却存在本质区别!

中国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的社会主义新闻学,其基本内涵是强调新闻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必须接受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党性人民性相统一,同时强调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等。而西方新闻学则是以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形成的资产阶级新闻学,其核心观点是强调新闻媒体是“社会公器”“第四权力”,可以不受政府控制,同时鼓吹新闻自由、标榜客观中立、主张媒体独立等。

习近平近年来关于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讲话,就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一种阐释和论述,是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西方新闻学有着根本区别。因此,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一个严肃命题和重要任务,需要我们有一个基本认识和明确态度。面对“新闻无学论”的各种挑战,我们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并且自觉地增强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积极投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工作,努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创新”新闻学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新闻学要保卫,要传承,更要创新和发展,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传媒业改革发展的需要和新闻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当前,尤其是要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新闻学的创新和发展。

(一)创新新闻学须顺应时代需要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指出,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

作为新闻工作实践总结与理论概括的新闻学研究,也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不断创新,以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坚持在新闻观念、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当前尤其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来思考新闻学创新问题。

习近平提出新闻工作要实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新闻工作面临着艰巨的“创新”任务。唯有“创新”才能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当前,我国新闻学研究需要坚持用新思维、新理念、新方法,去阐释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和新问题,去解决我国新闻业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所需要解决的各种新闻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样才能显示出其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创新新闻学须立足中国国情解决中国问题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一项重要原则,即理论研究,特别是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新闻学理论研究同样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不断创新,解决好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和新闻学科建设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唯有此,才能为新闻改革和传媒发展不断提供新理念、注入新动力、开拓新局面。

新闻学理论研究要善于从当前我国国情出发,瞄准当前时代我国传媒业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理论难题,注重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新特点新规律,努力创建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新闻学理论,要善于以当前我国传媒业的改革发展实践为基础、为依托、为中心,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这是我国新闻学理论研究的着力点和着重点。

(三)创新新闻学须树立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自己应该最有发言权。我们要善于提炼属于中国自己的“标识性概念”,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新闻学要实现理论创新,就需要有充分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要敢于立足时代前沿,发出自己的声音,要增强自信,要善于总结和提炼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创造,要相信我国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是科学的理论。我国新闻学者对当代新闻理论问题的认识和研究能力并不差,对改革开放背景下和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业改革发展的走向、趋势及战略的认知和把握能力并不落后。总之,我们要有学术定力和理论底气,既不要妄自菲薄,小看自己,更不要自我贬损,自损内功。

当然,我们也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更不能自说自话,甚至避讳问题,掩饰矛盾。要看到我国新闻学就自身来说,学科体系还有待完善,研究内容还需要扩充,研究方法尚需更加科学。而在国际领域,我们的话语权还很不足,传播力还存在明显差距,影响力也还十分有限,要提升国际性,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在世界学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还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就需要我们在立足中国国情,弘扬自身传统的基础上,主动立于时代前沿,汇入国际潮流,构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要努力在国际学术平台上展示自信,发出声音,表达立场。

三、“发展”新闻学是历史的使命

发展新闻学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时代给予我们的责任。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重要时期,我们需要本着“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尤其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以推动我国新闻学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一)坚持“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

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提出的“不忘本来,借鉴外来,面向未来”,是我们当前发展新闻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所谓“不忘本来”,就是要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即要在继承以往我国新闻工作自身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来实现新闻学的新发展。我们要知道我国新闻学是从哪里来的;社会主义新闻学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有哪些传统和经验,有哪些问题和教训;弄清哪些是应该坚持和传承的,哪些是需要变革和更新的。

我国新闻学虽然缘起于西方新闻学,但融入了许多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例如作为我国近代新闻学启蒙者的梁启超,他提出的“办报有益于国事”“喉舌论”,以及他所概括的“向导国民”“监督政府”的报纸两大功能,就融入了我国知识分子心怀家国天下,办报为国为民的思想情怀。而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对党报的性质功能、指导方针、工作原则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如坚持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坚持真实客观公正全面报道新闻,等等,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学的重要内容。对这些传统和理论我们不能任意无视,更不能随意颠覆,而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辟创新发展之路。要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媒体环境中,在新的使命和任务面前,哪些东西应该继承,哪些东西需要创新,哪些东西必须发展。

总之,我们要不忘本来,继承传统,坚守使命,创新发展,要使我们的新闻学理论能够解决在新时代、新环境特别是新媒体条件下,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所面临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更好地为传媒改革、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所谓“借鉴外来”,就是要在借鉴的过程中发展,即要在学习借鉴国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来实现我国新闻的学科发展。

我们强调中国特色,并不是拒绝外来的东西,学习借鉴国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原则和理念。在新闻学研究中,我们同样需要坚持这一原则。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原理及方法,特别是外国新闻学理论的原理和方法,以此来拓展我国新闻学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夯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地位。

我们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弄清西方新闻学中哪些是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的有益的东西,哪些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对我们的实际工作没有益处的东西,哪些又是完全体现和代表西方国家特有价值观的东西。在介绍和阐释这些理论观点的时候,要注意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与论证其形成背景、理论内涵、应用价值及历史局限,真正做到“学有所值”“为我所用”。

不可否认,在西方新闻学中有许多是反映新闻专业品质、体现新闻专业理念和阐述新闻传播一般原理和规律的东西,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例如新闻价值理论、客观报道理论、新闻自由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新闻伦理理论和新闻法制理论等。我们承认这些理论有其专业性、合理性,但是在借鉴这些理论的时候,需要唯物地、辩证地、历史地加以分析和阐释。

有些西方新闻理论则是完全不符合我国国情和价值观的,需要我们认清其实质及危害。例如“无冕之王”“第四种权力”“媒体独立”等。总结历史的经验,面对当前的现实,按照我们的理解,“无冕之王”“第四种权力”“媒体独立”等,在当今世界上和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存在的。因为任何国家的媒体都会或明或暗,或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政治集团和经济势力的影响。以西方国家为例,许多与媒体相关联事件的背后都有资本和政府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做“无冕之王”,要成为“第四种权力”,要实现“媒体独立”其实是不可能的。

“面向未来”,就是要在前行的进程中,面向未来发展新闻学,即要在不断前行的进程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谋求发展。应该说,开阔视野,面向未来,是发展新闻学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们尤其需要弄清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体现出怎样的新特点,对新闻工作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我们需要准确把握新闻学的未来走向,知道在面临新时代、新使命、新任务的背景下,在面对新媒体、全媒体和融媒体的条件下,我国新闻学如何实现创新与发展,如何满足时代、社会和人民的需要。例如如何强化意识形态责任,如何筑牢思想舆论阵地,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使命,如何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等等。

(二)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学科体系

我国新闻学要保卫,要创新,更要发展,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闻学的诞生。迄今,我国新闻学已走过了近百年的历史,其间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传统新闻学。它是指20世纪初期开始,我国最早的报人和新闻学者学习借鉴西方新闻学所创立的新闻学,主要反映的是那一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认知与理论概括。

二是社会主义新闻学。它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性质特征、工作原则及活动规律的认知与理论总结。其中也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特定环境中共产党和人民政权领导下的新闻工作性质特征、工作原则及活动规律的认知与理论概括。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它是指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广大新闻工作者对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性质特征、工作原则和活动规律的认知与理论概括。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后,当前我们所要建构的新时代的中国特色新闻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应该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要是“中国”的,即它要立足中国大地,面向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二是它要是“社会主义”的,即它要能够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所面对的各种理论与实践问题,要能够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服务。总之,它要以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际为观察和研究的起点,要能够科学总结和准确表述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传统、工作方针和原则、活动规律和原理,要能够提出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问题的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

作为一种科学理论,它也要吸纳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新闻学理论中的科学成果,要在此基础上构建成体系的新闻学学科理论和概念,要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闻学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经过将近一个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总结、积累和探索,今天我们已经具备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基本条件:社会环境宽松有序、专业基础丰厚扎实、理论创新充满活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闻工作,就新闻舆论、宣传思想和网络传播等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提供了空前丰富的理论资源,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难得机遇。

在此条件下,我们应该有高度的理论自信和学术自信,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构建起能够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映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基本经验,既具有学术和理论价值,又富有实践和现实意义,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带有普遍意义,同时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学科体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丰富发展中国新闻学作出我们的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成果,项目号:14@ZHO39)

注 释:

①参见201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文中其余相关引文均出自2016年5月18日《人民日报》。

②参见2017年第9期《新闻记者》。

参考文献:

[1]唐远清.对“新闻无学论”的辨析及反思:兼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构和学科发展[D].中国人民大学,2006.

[2]郑保卫.从“保卫新闻学”到“发展新闻学”:当前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之我见[J].现代传播,2007(1).

[3]郜书锴.走入黄昏的中国新闻学:30年中国新闻学的回望与反思[J].现代传播,2009(3).

[4]郑保卫.迈向辉煌的中国新闻学:与郜书锴同志商榷[J].现代传播,2009(6).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使命与担当:保卫、创新、发展中国新闻学】的全部内容了,欢迎阅览 ! 文章地址:http://yybeili.xhstdz.com/quote/78692.html 
     栏目首页      相关文章      动态      同类文章      热门文章      网站地图      返回首页 物流园资讯移动站 http://yybeili.xhstdz.com/mobile/ , 查看更多   
发表评论
0评